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鼎湖山之窗 第27卷 第1-2期-2024年
作者: 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 2024-07-03


§ 研究进展

鼎湖山站成果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 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

鼎湖山站牵头完成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为闫俊华、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唐旭利张德强、张雷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中,闫俊华唐旭利张德强均是鼎湖山站成员。

此次获奖是鼎湖山站自2008年以来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第一单位获得的第2项国家科技奖。


       

图1 鼎湖山站获奖证书及获奖人合影

研究进展

揭示土壤有机碳对氮沉降响应具有土层深度依赖性 

近几十年人为活动导致的大气氮沉降增加将极大的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影响碳循环-气候反馈。由于表土层和深层土壤在外源植物碳输入、微生物群落结构、通气性、土壤质地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氮沉降对不同土层深度的有机碳的影响将会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基于此,鼎湖山站邓琦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骥研究组开展合作研究,通过整合全球范围的氮添加实验,探究了在短期(<5年)和长期(≥5年)时间尺度下,表层土壤(0-30 cm)和底层土壤(30-100 cm)对氮添加的响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氮添加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而对底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不显著;氮添加持续时间是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响应的最重要预测因子,其中,表层土壤有机碳随着施氮时间显著增加,与之相反,底层土壤有机碳在短期氮添加下显著增加,而在长期氮添加下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此外,在短期氮添加下,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的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长期氮添加下,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的响应出现解耦关系。总体而言,本研究强调了土壤深度和时间在预测氮添加下土壤有机碳响应的重要性。考虑到底层土壤在有机碳封存中的关键作用,底层土壤在长期氮添加下的显著下降很有可能意味着先前的研究很可能高估了土壤在未来氮沉降加剧下的碳汇作用。

相关研究以“Depth-dependent respon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under nitrogen deposition”为题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博士后胡苑柳为第一作者,邓琦为共同通讯作者之一。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17247

图2  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对长期氮添加的响应及解耦关系



发现长期氮和磷添加减少亚热带森林土壤底层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

微生物残体碳在调节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氮和磷输入对不同土壤层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仍不清楚。鼎湖山站郑棉海研究团队依托在鹤山站建立的长期氮磷添加试验平台,探究两种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机理。发现长期(12年)氮和磷添加对表层土壤(0-20cm)的微生物残体碳浓度没有显著影响。磷添加显著降低了两种人工林深层土壤(20-40cm)的微生物残体碳浓度,而氮添加仅降低了尾叶桉林深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浓度。氮和磷同时添加降低了大叶相思林的深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浓度,但对尾叶桉林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发现,深层土壤的微生物残体碳主要受微生物属性和矿物保护影响,而表层土壤植物碳输入和矿物保护作用更为重要。对深层土壤而言,磷添加导致微生物周转和钙结合碳浓度降低,减少了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虽然表层土壤微生物周转和钙结合碳也减少,但由于表层凋落叶分解速度加快及微生物量增加,植物碳输入和微生物量的增加可能弥补了表层微生物残体碳的减少,导致表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浓度无显著变化。该研究表明长期氮沉降和土壤磷缺乏可能会影响亚热带森林底层土壤碳的稳定性,未来研究需更多地关注森林不同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其驱动机理。

相关研究以“Long-term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ddition have stronger negative effects on microbial residual carbon in subsoils than topsoils in subtropical forests”为题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博士生范琳杰为第一作者,郑棉海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7210

图3 氮和磷添加下豆科和非豆科林不同土层微生物残体碳的响应机制


揭示了全球陆表大气实际水汽压增速减缓的现象和原因

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上升会引起全球饱和水汽压(SVP)增加,进而引起全球大气干旱加剧;然而实际水汽压(AVP)能否与大气饱和水汽压(SVP)以相同的速度增加,仍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1975-2019年陆地和海洋大气实际水汽压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发现了1975-1998年期间陆地和海洋的AVP显著增加,但这种增速自1998年后显著变缓。该现象在五种数据集均有体现(CRU,GSOD,HadISDH.land,HadISDH.Marine和ICOADS数据集)。进一步分析发现,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球陆表大气水汽压增速减缓现象是由于来自海洋蒸发减少和陆地蒸散发降低所致;而海洋和陆地的蒸散发变化又受到了海表温度、近地面温度、风速等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SVP随温度升高而指数增加,1998年后SVP继续以相近的速度继续增加,但1998年后AVP的增速显著减缓,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大气干旱的程度。这项研究在全球尺度强调了实际水汽压变化对加剧大气干旱的重要作用,对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以“Weakened increase in global near-surface water vapor pressure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为题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徐文芳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项目的共同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7909

图4 全球陆地大气实际水汽压1975-2019年的变化

揭示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性的地理格局及驱动机制

垂直结构复杂性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结构属性之一,它反映了群落内植物个体高低错落的分布状态,体现了植物对地上空间生态位的占有率。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两点局限性:(1)对垂直结构复杂性地理格局及其驱动机认知不足;(2)缺乏区域尺度高分辨率的垂直结构复杂性图集。针对以上两点不足,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野外调研。基于网格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013块标准样方(图1),并采用3个参数来量化垂直结构复杂性,即样方内的最大植物高度(Height-max)、植物高度的变异系数(Height-var)和植物高度的香农均匀度(Height-even)。研究检验了一个假设,即随着气候条件从优越到极端的转变,主导垂直结构复杂性空间变异的机制将逐渐从资源获取策略转向保护优先策略;并绘制1 km空间分辨率的垂直结构复杂性图集,这将为相关宏观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数(图4)。

相关研究以“Vertical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represent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 on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博士后程昌锦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技云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6076-x。

图5 青藏高原垂直结构复杂性的空间格局

揭示森林火灾与不同灾后管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与真菌反应差异

野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大且持久的影响,而火灾后的不同管理方式可以改变森林恢复方向。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用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然而,目前对火后不同管理方式下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知之甚少。研究火烧迹地的微生物恢复特征对进一步理解火灾生态学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2月广东省高明区凌云山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924.63公顷。火烧后于2021年上旬进行人工补种乡土阔叶树种,种植面积约720.53公顷,这些场地对研究不同恢复方式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恢复有着重要意义。鼎湖山站李跃林等以该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未火烧、火后自然恢复和火后种植马占相思和火力楠的人工恢复样地4块,分析了火后恢复初期(<3年)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发现,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增加。虽然人工恢复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小,但与细菌群落相比,真菌群落在多样性和结构方面表现出与未火烧样地的更大差异。真菌共现网络与土壤因子之间的负相关性也强调了火灾后恢复初期真菌受到更强的资源限制。

相关研究以“Effect of fire and post-fire managemen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after a mountain fire”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博士生杨萌萌为第一作者,李跃林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3.119885

图6 火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细菌(a)和真菌(b)群落共现网络稳定性分析

揭示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贡献了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续增加。深度发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已严重酸化,基于物质输入输出平衡原理,酸化的土壤因Al3+聚集产生铝毒使输入土壤有机质减少。前期研究表明其作为碳汇林的生态功能尚在,但目前关于深度酸化的森林土壤还在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鼎湖山站长期模拟酸添加控制实验平台,对酸添加处理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累积及固存机制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从碳组分看,长期酸添加显著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碳(MAOC)的累积;从碳的来源看,长期酸添加下微生物残体碳累积降低,而植物源的木质素酚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酸添加带来的土壤木质素酚的增加和土壤微生物分解抑制促进了POC的累积,而MAOC的累积则主要归因于铁铝氧化物和金属阳离子的有机矿质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化,土壤矿质保护作用与植物源碳的持续输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固存与稳定。本研究强调了森林土壤酸化促进了矿质保护机制和植物源碳的累积。该发现从机理上支撑了深度酸化森林土壤持续固碳增汇的功能。

相关研究以“Soil acidification enhanced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hrough increased mineral protection”为题发表于Plant and Soil上。俞梦笑为第一作者,闫俊华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4-06608-8

图7 酸添加下土壤有机碳累积框架图

揭示豆科和非豆科人工林叶片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指示土壤氮动态的差异

目前有关豆科和非豆科森林叶片δ15N对土壤氮循环指示作用的差异性以及其对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鼎湖山站郑棉海团队依托在鹤山站建立的长期氮磷添加试验平台,对豆科和非豆科人工林“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δ15N进行了分析,同时监测了土壤氮动态相关指标用以系统地对比养分添加下两类人工林植物和土壤15N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对土壤氮循环的指示作用。研究发现,氮添加对叶片δ15N的影响取决于森林类型,非豆科人工林林下植物叶片δ15N在氮添加下显著增加,而豆科林无显著变化。长期养分添加显著改变了两个人工林的土壤氮损失,具体表现为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排放以及NO3-淋溶速率,而磷添加表现出相反作用。此外,非豆科人工林叶片δ15N与土壤N2O排放和NO3-淋溶速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豆科人工林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养分添加下的植物叶片δ15N对土壤氮动态的指示作用在豆科和非豆科森林之间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拓展了15N自然丰度指示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和状态的传统认知。

相关研究以“Different indicative roles of stable nitrogen isotope in soil N dynamics of tropical leguminous and non-leguminous forests following nutrient addition”为题发表于Plant and Soil上。鼎湖山站2022年毕业博士生毛晋花为第一作者,郑棉海毛庆功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4-06523-y

图8 氮磷添加下豆科和非豆科森林植物叶片δ15N对土壤氮动态的指示作用


从水平维度-垂直维度,鼎湖山大样地以不同角度解释生态位分化

经典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条件。自然森林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共同构成了群落结构,水平维度的生态位分化不足以解释物种多样性极高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植物物种共存机制。因此有必要从垂直维度探索生态位分化的潜在机制。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研究组基于鼎湖山大样地研究平台,借助林冠塔吊,开拓性地从多个角度探索了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的垂直生态位分化:①利用生理功能性状,发现森林物种在垂直维度上表现出多层次的性状变异,证实了群落中垂直生态位分化的普遍存在(Feng et al. Forests, 2022);②基于个体水平的植物功能性状分析,发现叶片功能性状和个体大小的种内差异是影响树种垂直分层和生境适应的重要因素,证实了生态策略的垂直效应(Bin et al. Functional Ecology, 2022);③结合优势树种不同垂直高度的叶片性状和光谱特征,拓展了树种分类的研究模式,强调了垂直维度在森林群落研究中的重要性(Zhang et al. Remote Sensing, 2022)。

最近,以个体树高值来表征垂直维度,发现种内功能性状与树高的相关性存在种间差异,说明不同物种生活史策略的差异是垂直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中纳入种内差异会增强功能性状和植物生长的相关性。研究从理论上验证了森林树种垂直生态位的存在,并强调了垂直生态位分化对阐明亚热带森林树种共存机制的重要性。

相关研究以Functional traits are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biomass than diameter growth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Ecology。宾粤博士为第一作者,练琚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4281。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图9 鼎湖山林冠塔吊

图10 森林物种胸径(a,b)和生物量生长(c,d)与比叶重(LMA)和光合作用投资(PI)的关系


§ 合作交流

鼎湖山站发展战略研讨会顺利召开

4月17日,鼎湖山站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肇庆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福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朱教君,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姚东瑞,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薛建辉,江苏省林业科学院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磊,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副主任闫俊华、副主任叶清以及鼎湖山站站长刘菊秀等人参与此次研讨会。

刘菊秀首先介绍了鼎湖山站的概况,并从“观测-研究-示范-服务”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鼎湖山站近年的工作进展,提出近期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同时展望未来鼎湖山站建设发展的几个方向。与会专家均对鼎湖山站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给予肯定,同时对台站未来的定位、重点发展方向等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曹福亮院士指出未来发展中需积极凝练解决主要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利用新技术、敢于突破传统、引进多元人才,实现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刘世荣院士提出鼎湖山站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人才引进、关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学科方向。朱教君院士强调野外站首先需从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明确鼎湖山站作为森林站的研究方向,合理布局,推动台站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后,与会专家还实地调研了野外样地并与定位站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研讨会为鼎湖山站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导向。鼎湖山站将进一步抓住机遇,提升战略定位,做国家事、担国家责。

图11 野外调研及会议集体照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广东鼎湖山站揭牌

5月18日,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024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从化区隆重举行。活动主题为“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会议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举行揭牌仪式,鼎湖山站与广州城市站、深圳城市站成为广东省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会议还发布了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省政协人环资委副主任张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以及来自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负责人,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代表,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代表,多家新闻媒体记者等近200人出席会议。夏汉平褚国伟一并参加会议。

图12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揭牌仪式

鼎湖山站代表访问越南

5月16-20日,华南植物园代表团一行六人访问越南,刘菊秀列志旸应邀共同赴越南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化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在访问越南科学院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所(IEBR)时,刘菊秀站长介绍了鼎湖山站的情况、研究领域以及国际合作需求,期待能在华南植物园与IEBR的合作备忘录框架下加强与鼎湖山站的国际合作。在访问越南国立林业大学访问时,就鼎湖山站未来国际科研合作、人员互访、联合培养学生、共同举办会议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

访问期间,鼎湖山站代表还随同华南植物园代表团一并访问了越南国家自然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对越南Tam Dao等地进行植被多样性考察。越南北部与鼎湖山拥有相似的气候和森林生态系统,因而在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具有相似性。未来鼎湖山站与越南相关研究机构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展开合作与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图13 会议照片

赴肯尼亚执行国际合作项目

1月30日-3月29日,鼎湖山站派出Suba Vincent、Mwalati_lindsay两名硕士研究生前往肯尼亚,执行李跃林主持的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机制研究探讨肯尼亚森林可持续性和恢复能力及对生计的影响》。在贾拉莫吉·奥金加·奥丁加科技大学(Jaramogi Oginga Oding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OUST),二位研究生与JOOUST副校长Dennis Otieno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并共同赴卡卡梅加(Kakamega)森林,完成了树液流动传感器的安装、气象站的设置以及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叶片和土壤样本的收集工作。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了生计调查,并与管理利益相关者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次科研活动收集了林分结构、叶片养分动态、土壤养分动态、生计相关等数据,将用于撰写论文及评估不同管理制度下卡卡梅加森林的状况。

6月11-20日,应JOOUST副校长Dennis Otieno教授的邀请,项目组成员李跃林、刘世忠陪同华南植物园叶清副主任、科技外事处副处长余艳、植物中心罗世孝研究员等一行六人,赴肯尼亚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落实未来5年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商讨具体合作计划,并在合作备忘录框架下开展野外调查。

访问期间,叶清副主任一行首先拜访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总部,参观了中心的基础设施、配套植物园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代表团对中非中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期待华南植物园未来与中非中心开展更多合作。代表团重点就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工作与JOOUST大学进行了研讨,并开展了野外调查,形成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方案,为中非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支持。随后考察了Kakamega森林站,促进我园生态站与Kakamega之间下一步合作协议的签署。

叶清副主任代表华南植物园与JOOUST再次签署了2019年合作备忘录的延期协议,继续深入推进两家单位之间的合作。未来5年,华南植物园与JOOUST将在科研项目、人员互访、联合培养学生和共同举办会议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此次园领导参与的访问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为本项目年底即将结题做了科学部署。

图14 签署2019年合作备忘录的延期协议(左)及野外考察图(右)

参加CERN水环境监测规范与新修购仪器使用培训班

4月10-12日,褚国伟张倩媚俞梦笑参加了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的“CERN水环境监测规范与新修购仪器使用培训班”。该培训班是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水分分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版纳站”)协办。来自CERN水分分中心、39个CERN野外站/院级站、以及相关仪器设备公司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邵明安院士、版纳站站长林露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沙坡头站李新荣研究员根据各自研究方向和领域结合本次培训主题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水分分中心袁国富副研究员、张心昱研究员、唐新斋高级工程师等围绕水分长期联网观测规范、水化学数据分析、数据汇交常见问题等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并与野外站学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针对2022年改善科研条件专项新修购的水分相关监测仪器设备,培训班还邀请了相关仪器公司分别详细介绍了宇宙射线中尺度区域土壤水分测量系统、原位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径流泥沙实施自动监测系统、土壤-地下水水文监测系统和SPA积雪分析系统的技术原理、安装维护、数据获取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内容,并针对台站在使用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鼎湖山站人员积极参与相关讨论。

室内培训结束后,代表们一起参观考察了版纳站补蚌热带雨林林冠塔吊监测系统以及本部站区等野外大型观测与科研设施。此次考察为鼎湖山站未来野外观测设施的布局与使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图15 培训会议人员合影

参加CERN生物监测培训班并获监测技术能手奖

5月27-31日,张倩媚刘世忠参加了第十期植被调查和生态系统生物监测技术培训班。来自36个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及其他相关单位的12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办,CERN生物分中心承办,并得到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简称会同站)的大力支持。

本次培训班设置了长期监测数据挖掘与应用、植被调查与监测技术、数据分析发布与数据论文、生物监测规范与数据质控和生物监测技术能手评比等5个培训板块,共有37个报告。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汪思龙研究员、张伟东研究员,生物分中心吴冬秀执行主任,宋创业高级工程师和张琳高级工程师等多位专家参与了授课。原鼎湖山站站长周国逸(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做了“台站长期监测数据价值”的大会报告,让台站人员对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凸显了台站支撑工作的重要性。

本次培训班还进行了“2024年CERN生物监测技术能手”评比,以激励生态站一线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和技术研发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监测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张倩媚所作的汇报“基于样地调查信息的森林生物量与碳库计量技术”获得大家的共鸣。该技术是信息系统与监测工作的完美结合,通过信息系统研发,给每棵被调查的树木建立档案,可批量生成每木、每样方二维码,用手机APP扫码进行野外调查,有助于提升野外生物调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减少后续录入、校对、统计等工作,能实时批量获得生物量数据产品。该技术已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专利1项,最终也获评本次“生物监测技术能手”奖。

室内培训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赴会同站考察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样地和监测研究设施,本次培训班让野外站的监测人员针对各站不同的工作情况进行充分交流,为后续台站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16 与会人员合影

图17 颁发生物监测技术能手荣誉证书

参加中国档案学会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委员会调研

4月2日,中国档案学会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2024年学术交流会在广东肇庆鼎湖山保护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委员会委员、特邀嘉宾、秘书处和其他参会人员共60余人参加会议。

张倩媚刘世忠受邀出席了会议,并通过鼎湖山站录像片的播放、宣传册的发放以及报告介绍、野外实地调研交流等,让大家了解鼎湖山站的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情况。同时也通过跨界学习,了解数据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相通之处,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不断创新努力。近年多次与档案系统人员交流,我站也承担了两个与档案相关的小项目,更好地促进台站数据文档的更好保存与传承。本次会议推动了档案和数据管理部门的跨界研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实现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协同管理,对于助力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协会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始终站在理论前沿,关注创新实践,集聚力量,在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协同管理学术研究方面持续发力,为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国家战略提供坚强助力。

图18 张倩媚做报告及参会人员参观鼎湖山站增温实验平台

参加第九届土壤有机质国际研讨会

5月26-31日,鼎湖山站王林华、俞梦笑和博士后余光灿参加了在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学(UM6P)举办的第九届土壤有机质国际研讨会(SOM2024)。会议期间,听取了12个大会报告和40余个分会报告,墙报60余份。王林华和俞梦笑分别展示了题为《Deposition- and transport-dominated erosion regime effects on soil carbon loss from   laboratory simulated rainfall events》和《Soil acidification enhanced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hrough increased mineral protection》的学术海报,并在海报展示环节与各国专家学者就海报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余光灿在土壤有机质的碳氮磷计量议题下进行了“Soil carbon dynamics are mo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abnormal versus normal litter”的口头报告,报告内容引起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会后与会代表们还考察了UM6P大学的农业基地,了解了其在农业上的科研和实践。

土壤有机质国际研讨会由法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科学家A. Chabbi提议于2007年在法国普瓦捷召开,被国际土壤及地球科学界广泛接受,每两年举行一次。此次会议是该国际研讨会首次在非洲举行,SOM 2024为我园科研人员了解非洲对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做出的重要贡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会议主题为“土壤有机质:全球土壤健康与脱碳”(Soil Organic Matter for Global Soil Health and Decarbonization),旨在促进各国在土壤有机质健康与减排固碳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通过本次会议,对土壤学科的发展蓄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好地了解了土壤有机质的最新国际前沿,有助于鼎湖山站人员未来在有机质方面监测与研究的提升,促进台站发展,更好服务于绿美广东建设需求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图19 会议合影

参加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

6月14-1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梅州成功举办。此次会议设置了27个专题分会场,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400多位地理学界专家和相关学者参与,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自然地理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加强国内外地理学界相关学者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成果,共同探讨和描绘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新蓝图。

鼎湖山站闫俊华、武东海、徐文芳、列志旸、禤映雪,博士后程昌锦、丁梦凯及博士生李旭、林方美等9人参加了该学术年会。武东海和徐文芳主持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专题分会场,并召集了13个碳循环领域前沿研究报告。会议期间,闫俊华作了题为“近全球变化模拟器:城市森林群落碳水过程”报告;武东海作了题为“大规模风电场如何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报告;列志旸作了题为“增温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磷循环的影响”的报告;禤映雪作了题为“珠江三角洲河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于多同位素示踪的探索”的报告;李旭作了题为“南亚热带红锥纯林土壤有机碳来源随林龄的变化及驱动机制”的报告。通过会议交流,促进了国内外地理学界的学术交流,为鼎湖山站正在打造的“天空塔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20 参会代表合影

参加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站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专项任务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专项任务”工作要求,认真完成好《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野外台站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专项任务》, 4月1日,华南植物园专项任务项目组成员在鼎湖山召开交流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潘亚男馆长等4人到会指导并提出要求,俞梦笑作为项目组人员参加此次研讨会。

专项任务负责人、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魏平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站的创建与发展历程、自然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就等。他强调,鼎湖山定位研究站和自然保护区的创建与发展、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绿美广东建设等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要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鼎湖山档案资源,讲好鼎湖山的故事,讲好中国自然保护区故事,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随后,综合档案室主管彭玉香同志介绍了专项任务前期工作基础、课题设置、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情况。与会人员围绕专项任务要求的档案数据库建设、档案图册编撰、微视频编辑,以及组织实施、时间节点等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

潘亚男强调开展野外台站档案资源建设是《中国科学院档案“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专项任务要重点围绕鼎湖山档案资源库建设和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两方面开展工作,为全院野外台站档案资料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将鼎湖山组织机构、野外台站档案资源建设与梳理华南植物园组织机构沿革及档案资源建设任务统一部署,一体推进,同时要积极探索野外台站科学档案与科学数据统筹管理与有效利用的有效模式;同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资源讲好野外台站的故事,讲好中国科学院的故事。潘亚男还就专项任务目标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并于项目参与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21 会议现场

2024年度夏季鼎湖山站出站博士后和毕业生

1-6月,鼎湖山站举行了12场毕业答辩会、4场出站答辩会,共有4个博士后出站,6个博士生和10个硕士生毕业。其中博士生叶舒于2024年4月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资助,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Timo Vesala教授合作进行城市森林碳水通量研究交流学习一年回来。

§ 研究站简讯

1.      1月,康明被聘为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      1月11日,杨丽华在华南植物园2023学术年会,作大会报告“喀斯特植物多样性及其演化机制—以苦苣苔科为例”。

3.      1月17日,武东海在我园举办的第三届第1期“青云植上”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中,做专题报告“以研究风电场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为例讲述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展示了优秀海归青年科学家的风采。鲁显楷、郑棉海、徐文芳等参加会议。

4.      1月23日,鼎湖山站大部分人员参加了华南植物园新闻宣传和科研项目保密管理专题培训。

5.      2月26日,褚国伟李跃林俞梦笑线上参加中国生态大讲堂2024年春季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仪器公司就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方法与仪器进行培训。

6.      3月1日,鼎湖山站完成CERN 2023年度工作总结的提交。

7.      3月7日,鼎湖山站召开了2024年第一次站务研讨会,会议就本年度重点任务及分工进行了讨论。

8.      3月11-12日,褚国伟赴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仪器修购项目申报研讨会。

9.      3月21日,张倩媚、俞梦笑线上参加了科学数据存储管理、共享与发布、论文数据汇聚交培训,学习了科学数据存储与发布软件DataSpace及科学数据发布与共享平台ScienceDB,有助于台站数据规范管理,更好的推动台站数据共享及信息系统的建设。

10.  3月27日,莫江明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生态学)。

11.  3月29日,褚国伟代表我站参加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在广州市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举办的省直机关劳模植树活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12.  4月2-3日,俞梦笑作为鼎湖山站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淡水优化与促进)代表,赴广州南沙参加海上试验资源共享机制培训会,为后续项目推进和管理提供支撑。

13.  4月18日,南岭地球关键带综合观测研究平台项目组成员召开内部研讨会,主要讨论了综合观测井的建设方案,包括选址、深度等。综合考虑南岭地质情况、建设代表性、经费条件、可行性以及T1-T4井的初探结果等情况,会议决定:建设1口位于元洞坳的T1综合观测大井,建设深度为20m,同时在元洞坳流域范围内,从上游至下游根据河流流向、地形、植被等因素,沿途布设多组辅助观测井,二者结合开展南岭地球关键带的研究,综合反映流域内地下水、地貌等特征。

14.  4月28日,褚国伟、俞梦笑赴北京参加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宣贯与应用研讨会,张倩媚、刘世忠、孟泽等参加线上会议。

15.  4月29日,闫俊华、褚国伟、俞梦笑赴北京参与华南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项目初设报告与概算编制启动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对项目的组织架构和初设报告与编制的主要工作等相关事项进行集中讨论。

16.  5月8日,闫俊华作为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南岭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在韶关召开的南岭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17.  5月18-19日,博士生陈宋佳赴北京参加由斯坦福大学自然资本项目Natural Capital Project主办的“InVEST模型培训会”,系统性学习了InVEST模型最新推出的Urban Cooling和Urban Nature Access模块的原理、调参及案例应用等相关知识,并在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Coastal Vulnerability、Coastal Blue Carbon Storage等模块上与开发成员探讨了模型参数本土化、模型应用情景等相关问题。

18.  5月,博士后周标峰顺利出站,并作为陈焕镛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一级)加入进化与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组。

19.  6月4日,刘菊秀承担的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粤北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技术》顺利完成在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平台的项目成果登记。该成果以粤北生态屏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手段基于多源数据从样地到区域尺度开展生态系统固碳、多样性保育、涵水保土、产品提供的服务功能评估,针对粤北生态屏障低质低效人工纯林研发了多样性和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形成了林下经济和涵水保土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挖掘了粤北生态屏障的植物资源优势,通过林-药复合系统,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展了自然教育提升了生态旅游能力,扩大了生态效益。

20.  6月5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我园举办中国科学院青促会联学活动。郑棉海作“森林氮的获取与碳排放”的专题报告。

21.  6月7日,在我园召开了闫俊华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淡水优化与促进)课题中期检查会,所有课题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22.  6月18日,闫俊华褚国伟赴北京参加华南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项目工作推进小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集中讨论项目的组织架构和初设报告与概算编制的主要工作等相关事项。

23.  5月16日和6月20日,张倩媚作为完成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审核员,完成2023年度汇交信息审核的一审和二审工作。

24.  5月28日-6月6日,王宝生赴美国与莫顿树木园Andrew L. Hipp教授和明尼苏达大学Jeannine Cavender-Bares教授、美国杜克大学Paul S. Manos教授等人就中美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的进展进行了交流,听取了双方研究人员的工作汇报,参观了美方的实验样地;就双方在该项目执行过程中已经取得结果进行了讨论,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制定合作研究方案。

25.  6月20-8月20日,王宝生赴瑞典农业大学执行“开展林木基因组学合作研究”任务。其中6月23-29日,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林学大会(IUFRO)。

§ 保护区管理

鼎湖山保护区首次记录到红胁绣眼鸟

1月11日,鼎湖山保护区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杜鹃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胁绣眼鸟。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纪录,这使得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6种。

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属鸟纲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鸟类。体长约12 cm,上体黄绿色,眼周具白色绒状短羽,形成鲜明的白眼圈;颏、喉、颈侧及上胸黄色,下体灰白,两胁栗红色;雌鸟似雄鸟,但两胁栗红色较淡;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蓝灰色,跗蹠蓝铅色或红褐色。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迁徙季可达数十只的大群;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

红胁绣眼鸟分布较广,我国见于除新疆、青海外的各省区市,202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GBIF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www.birdreport.cn)的数据显示,红胁绣眼鸟在广东广州、深圳、佛山、惠州、韶关及湛江有过记录,记录时间为10月至翌年2月。结合此次在鼎湖山的发现,红胁绣眼鸟在鼎湖山的居留型应为冬候鸟,其种群动态还需进一步观测。

22 红胁绣眼鸟(练育芳摄)

鼎湖山保护区接受省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消防工作现场考核

1月8-12日,由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黎明任组长的省安委会第四考核组到肇庆市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消防工作现场考核,抽查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森林经营主体等,其中对森林经营主体的森林防灭火责任体系、部署森林防灭火工作、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森林火灾隐患排查、“五清”行动、消防队伍建设及灭火器具配备等内容进行重点检查。1月9日,考核组到达鼎湖区,由考核组专家魏书精教授率队检查鼎湖山保护区。夏汉平范宗骥等和肇庆市林业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鼎湖分局、鼎湖区应急管理局等单位的领导陪同检查。

考核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资料、现场问询、访谈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认真检查鼎湖山森林防灭火责任体系、深入落实安全生产“一线三排”“一体三预”“两个根本”“三管三必须”“五清行动”等工作机制,对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鼎湖山森林防火指挥部2023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消防工作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魏书精强调,一定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两个至上”,聚焦问题补短板,狠抓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以高水平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夏汉平对省考核组不辞辛苦深入鼎湖山开展考核巡查工作,帮助把脉问诊表示感谢,并表示将按国家、省、市及考核组的相关要求做好工作,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图23 考核现场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彭小国带队莅临鼎湖山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督导调研

1月18日,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兼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彭小国率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林草局、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行10人莅临鼎湖山保护区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督导调研。夏汉平范宗骥以及肇庆市、鼎湖区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督导调研。

调研组首先听取了肇庆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梁为东关于全市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情况汇报。随后,夏汉平汇报了鼎湖山保护区的概况和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做法与经验,包括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明确森林防火工作职责、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常态落实宣传教育、应急培训与演练、火源管控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调研组现场观摩了肇庆市森林消防大队信息化指挥开展以水灭火演练,还实地调研了鼎湖山保护区生物防火林带、森林防灭火设施设备、防火宣传设施、取水点等建设情况,并看望了部分护林员。在调研过程中,彭小国等不断与陪同人员进行交流,询问有关情况。

彭小国充分肯定了肇庆市与鼎湖山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成效,并对下阶段如何抓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提出要求。他强调,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是一项事关林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工程,保护鼎湖山这片世界级的绿水青山,全面筑牢森林火灾预防基础,一要强化思想认识,二要强化责任落实,三要强化队伍建设,四要强化基础建设,五要强化联防联控。

 

24 考察鼎湖山的生物防火林带

广东省政协主席林克庆调研鼎湖山保护区

227日,广东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林克庆率省政协调研组到鼎湖山保护区围绕加强生态治理能力建设,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展专题调研。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闫俊华等在鼎湖山陪同调研。

林克庆一行首先来到鼎湖山保护区自然教育中心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闫俊华向林克庆介绍了鼎湖山保护区的发展历史、生物多样性、科研价值、国内外影响,以及鼎湖山保护区建立68年来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科普教育、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林克庆充分肯定鼎湖山保护区在自然保护、科研监测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寄望鼎湖山持续加强科学规划利用,共同守护好“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他强调鼎湖山保护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地和科研基地,要倍加珍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鼎湖山的自然保护事业,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调研组一行还在野外实地考察了鼎湖山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科普旅游设施、自然教育径等,对保护区优美的环境与良好的科研条件给予了高度评价。省政协秘书长陈文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凌锋,肇庆市政协主席黄忠幸和部分省政协委员等一同参加此次调研。陪同接待的还有夏汉平范宗骥等。

 

25 林克庆一行参观鼎湖山保护区自然教育中心

鼎湖山保护区在中国科学院科普视频图片大赛中获奖

2月,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共青团中国科学院委员会主办的2023年中国科学院科普视频图片大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征集了科普视频、科普短视频和科学图片三大类作品共356件,经过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三大类的获奖作品。鼎湖山保护区报送的《植物与科学家故事——广东蔷薇》荣获公开组科普视频类优秀奖。

视频以广东蔷薇的采集和鉴定为切入点,通过详细的史料展示,串联起陈焕镛、俞德浚和蔡希陶这三位著名植物学家的科研足迹,让公众从广东蔷薇的科研故事中,感受我国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和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鼎湖山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深厚的科研积累,广东蔷薇是65种以鼎湖山主模式标本命名的植物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植物与科学家之间还有许多励志感人、温馨有趣的科学故事,正静待我们去发掘和讲述。

26 获奖证书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雅红考察鼎湖山保护区

5月16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雅红率人大农委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就开展林长制立法等情况到鼎湖山保护区调研。夏汉平欧洁贞热情接待并陪同调研。

在保护区自然教育中心展览室,夏汉平向刘雅红一行介绍了鼎湖山保护区的发展历史、生物多样性、科研价值、国内外影响,以及鼎湖山保护区建立68年来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科普教育、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刘雅红对鼎湖山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表示肯定,并强调了林长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性。肇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何琴琴、肇庆市林业局局长刘创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27 刘雅红(右三)一行在科普教育中心展览室参观

《鼎湖山最先发现物种——真菌和植物》出版

为了摸清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生物种类情况,鼎湖山保护区和鼎湖山站的工作人员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对以采自鼎湖山保护区的主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汇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等单位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鼎湖山最先发现物种——真菌和植物》,于202312月在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收录了鼎湖山保护区历史上发现的新物种152种(含变种等种以下分类单位),并介绍其命名、形态特征、生境和模式标本信息等内容。其中,真菌界37204164106种,植物界3420304046种,包括以“鼎湖”或“鼎湖山”命名的物种23种。本书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且图文并茂,汇集珍贵图片300余张,可为真菌和植物学领域的分类研究人员、资源调查和监测人员提供参考,也可帮助自然(环境)教育工作者和野生生物爱好者了解本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28 《鼎湖山最先发现物种——真菌和植物》

肇庆市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推进会在鼎湖山召开

528日,在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指导下,由肇庆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肇庆办事处承办,鼎湖山保护区和广东省地质科普教育馆协办的肇庆市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推进会在鼎湖山召开。来自肇庆市各区县教育局负责人,肇庆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部分大中小学校负责人,研学旅行社负责人和媒体记者共180多人参加,夏汉平彭丽芳代表鼎湖山保护区参会。彭丽芳受邀作为会议特邀专家进行现场汇报。

会上,肇庆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吉涛发表讲话。他表示,肇庆的研学旅行资源非常丰富,肇庆市教育局致力于与各教育部门、文旅单位、景区景点、研学基地以及各中小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汇聚智慧、凝聚共识,为广东省研学旅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副秘书长黄汉祥也表达了支持肇庆做好研学旅行的承诺。

会议历经授牌仪式、签约仪式、学校代表发言、研学工作部署、专家讲座和野外考察等多个议程。在专家讲座环节,首先由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教授作关于肇庆研学高质量发展-愿景与路径的主题分享。接着,彭丽芳从自然科学精品研学课程的开发与落地为主题,以鼎湖山保护区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为背景,介绍了鼎湖山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融合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以及以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开发的丰富有趣的特色研学课程,为肇庆市其他基地在开发课程方面提供参考思路。

下午,参会嘉宾在夏汉平彭丽芳的陪同下,走进鼎湖山自然教育中心和体验小小公民科学家的自然教育径进行参观考察。大家纷纷表示鼎湖山保护区研学课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代表着肇庆市自然教育特别是高端精品研学课程的发展方向。

 

29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 保护区简讯

1.      2024年上半年,鼎湖山保护区科研考察共74批次,271人;参观鼎湖山自然教育中心共1200人;前来保护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的共2批次,118人。

2.      1月6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周末,鼎湖山保护区组织开展了2024年第一次志愿者培训,共有20余名志愿者参加。

3.      1月11日,以福建省公安厅森警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许仁贵为团长的福建警务交流团在广东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罗海明等的陪同下,一行18人莅临鼎湖山保护区,围绕保护区资源保护与执法、森林防火等开展调研考察。范宗骥欧阳学军等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考察与交流,肇庆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有关负责同志等陪同调研。

4.      1月16日,来自广州天省实验学校的42名学生走进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丰富有趣的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

5.      1月20日,由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和肇庆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袂主办的《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宣贯座谈会在鼎湖山保护区召开,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会长杨中艺,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与科技处副处长张国强,鼎湖山保护区夏汉平,以及来自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公司企业等各方代表40余人参加。

6.      1月22日,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69名师生走进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研学活动。

7.      1月26日,鼎湖山树木园党支部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工会成员和部分志愿者20余人,联合开展“清洁环境美山林,凝心聚力焕新颜”主题党日活动。

8.      1月,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的《森林碳储量和个人碳排放公民环境教育课程》入选成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环境教育助力气候变化应对”主题典型案例。

9.      2月1日,园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率综合办公室、党委办/纪监审办和人事教育处的负责同志到鼎湖山保护区/鼎湖山树木园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并进行工作调研。保护区管理局班子成员与全体在编、参编人员和部分项目聘用人员等20余人参会。

10.  2月22日,肇庆市纪委监委与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树木园)及鼎湖区纪委监委组织干部职工在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开展“扬清风 树正气 共建绿美肇庆”植树活动。包括肇庆市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市纪委监委机关、鼎湖区纪委监委、坑口街道办以及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的干部职工代表等近100人参加了植树活动。

11.  2月27日,鼎湖山树木园党支部开展“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党日暨2024年第一次支部大会。会议由支部书记夏汉平主持,全体在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会。

12.  3月3日,为迎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主题为“福尔摩斯的现身——版纳鱼螈为何惨死路边?”的科普活动,吸引了20余组家庭近50人参加。

13.  3月8日,由广东省林业局防治检疫处处长叶燕华率相关专家组成的项目验收组莅临鼎湖山保护区,对保护区2021和2022年受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资助、省林业局组织实施的2个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进行验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夏汉平、副局长范宗骥等接待专家组并全程参与相关核验和项目验收工作。2个项目均通过验收。

14.  3月14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志洲一行2人来访鼎湖山保护区,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开展系统科研监测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进行考察交流,夏汉平范宗骥等接待与陪同考察交流。

15.  3月15日,广州执信中学的230名学生走进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科学有趣的研学实践活动。

16.  3月16-17日,暨南大学27名学生前来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实践科学活动。

17.  3月22日,广东省西江林场场长龚益广、副场长裴浙玲率林场相关工作人员一行15人来访鼎湖山保护区,重点围绕自然教育、保护区发展建设和管理等开展考察交流,夏汉平彭丽芳等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

18.  3月27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创意学院院长贺锋林,肇庆市文联副主席、肇庆市美协主席罗秋帆等一行10多人,到鼎湖山保护区参观交流。夏汉平范宗骥和各科室负责人接待并参与座谈。

19.  4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49名研究生前来鼎湖山保护区开展科普交流活动。

20.  4月3日,肇庆市鼎湖山森林防火指挥部和鼎湖山保护管理局组织召开鼎湖山2024年清明节期间安全防护专题工作会议,夏汉平主持,鼎湖区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鼎湖分局、鼎湖区民政局、鼎湖区坑口街道办事处、鼎湖区桂城街道办事处、鼎湖区凤凰镇政府、市公安局鼎湖分局坑口派出所、市公安局森林分局鼎湖派出所、鼎湖山驻山防火成员单位近20人参会。

21.  4月19日,鼎湖山树木园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暨民主评议党员会议。会议由支部书记夏汉平主持,全体在职党员参会。

22.  4月20日,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白鹇的守护计划之拒绝投喂”的自然教育活动,吸引了20余组家庭,近50人参与。

23.  4月29日,广东省云浮林场党委书记、场长陈海军与党委副书记、副场长魏志辉率林场工作人员一行17人来访鼎湖山保护区,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资源管护及自然教育等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夏汉平欧洁贞彭丽芳等热情接待并陪同交流参观。

24.  5月9日,佛山市云勇林场副场长王敏率林场工作人员一行9人,在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任欧萍萍的陪同下,来访鼎湖山保护区,围绕自然保护地建设规划、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开展交流学习活动。范宗骥等热情接待并陪同交流参观。

25.  5月10日,为深化鼎湖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提高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在鼎湖区教育局的组织与协调下,来自鼎湖区26所中小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约30人,走进鼎湖山保护区,深入了解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夏汉平彭丽芳陪同接待。

26.  5月15日,鼎湖山保护区通过微信公众号正式公布了新招录的43名2024届志愿者名单,这标志着鼎湖山保护区2024年志愿者招新工作圆满结束。

27.    5月16日,为推进“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鼎湖山保护区组织肇庆学院、广东理工学院等近30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培训活动,为后续开展“生态知识科普送教”和“小小公民科学家”志愿活动做好人员培训。

28.  5月16日,肇庆市高鼎端科教走廊规划建设专家调研组一行在肇庆市和鼎湖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鼎湖山保护区调研。夏汉平欧洁贞陪同参观和野外考察。

29.  5月17日,夏汉平率支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一行9人,前往封开县开展党员学习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党员队伍的党性修养和业务认识。

30.  5月22日,在2024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秘境之眼》、视听新媒体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发起《秘境之眼》点赞活动。鼎湖山保护区有关花狭口蛙的视频《守株待兔,坐等开饭!》成功入围本次点赞活动,这也是唯一入围的两栖动物。

31.  5月31日,鼎湖山保护区召开勘界立标项目勘界报告意见征求研讨会。肇庆市鼎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敏炼、肇庆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肇庆市自然资源局鼎湖分局、鼎湖区信访局、国有北岭山林场、坑口街道办、桂城街道办、凤凰镇人民政府、鼎湖区森林派出所、鼎湖山管理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鼎湖山保护区、施工单位负责人等19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夏汉平主持。

32.  5月27-30日,鼎湖山保护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翱翔之翼”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资助下和在中国生态学学会指导下,组织开展名为“筑梦绿意未来:生态知识科普送教”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走进肇庆市第十六小学、肇庆中学附属小学、肇庆中学、肇庆宣卿中学、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为5所学校的3500多名中小学生插上科学与梦想的翅膀。

33.  5月30日-6月9日,由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主办,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兽类专项网、MAB青年创新小组联合承办的第三届生物声学培训班(第一阶段)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办。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保护区和研究生学员共同参与,范宗骥张泽坤参与了此次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34.  6月12日,鼎湖山树木园党支部召开本年度第三次党员大会暨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大会聚焦“党纪学习教育”这一核心议题,旨在深化党员对党纪党规的认识,增强纪律意识与执行力。会议由夏汉平主持,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

35.  6月11-15日,肇庆中学附属小学400余名二年级小学生走进鼎湖山保护区,分批开展了5场次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教育研学活动。

36.  6月14日,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宋相金率工作人员一行14人来访鼎湖山保护区,围绕资源管护、保护区发展建设和管理等开展考察交流,夏汉平范宗骥等热情接待并全程陪同。


----------------------------------------------------------------------------------------------

编辑:俞梦笑 张倩媚 陈智方                       校审:刘菊秀  夏汉平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hf@cern.ac.cn TEL:020-372526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