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卷 第3-4期 2001年12月25日
“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台湾省屏东科技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首次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研讨会”于7月21~25日在广州召开。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收到论文近40篇,内容涉及水资源、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森林水文过程、森林蒸散、集水区经营与管理、水文灾害及减灾技术等21世纪的科学前沿与热点问题。多数论文立论新颖,构思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展示了海峡两岸学者关于森林水文与集水区持续经营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对推进海峡两岸科学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鼎湖山站全体人员的积极筹备和组织下,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及生态安全”
课题总结会在鼎湖山保护区召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 第三课题“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学效应及生态安全” 2001年度课题总结会于11月15~17日在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林科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徐汝梅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叶万辉研究员主持。华南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和鼎湖山保护区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列席了会议。
会上各专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研究工作进展和成果,与会人员详细、认真地讨论了各专题的工作,并完善了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最后,课题在各专题成果的基础上,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客 座 研 究 与 国 际 合 作 交 流
☆ 应我站周国逸站长的邀请,来自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ISRO)陆地与水研究所的Ray Leuning博士和CISRO 大气研究所的王应平博士,作为鼎湖山站客座研究员于9月25~30日在我所进行学术交流与野外考察。Leuning博士为我所科研人员作了“陆地与大气界面在多维时间尺度和空间水平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测定技术”和“水分在土壤-根系-冠层系统中输导的原理和研究方法”两个学术报告,并在我站温达志副研等的陪同下参观了华南植物园、鹤山站和鼎湖山站。他们高度评价了定位站在过去几十年来的工作积累、现有的研究设施以及野外站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并且对野外实验设施的维护、数据整合和系统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希望。周国逸研究员和两位专家畅所欲言,双方就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研究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探讨了今后合作的可能途径。这次访问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良多,不仅开拓了视野,对推进双方科学家在相关研究领域进行长期的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 我站外籍客座研究员Jim Morris博士于9月3日~10月6日在我站和湛江工作,至此,Morris博士今年已在我站及与我站相关课题中工作2个多月。
☆ 与我站合作的CSIRO, Land and Water首席科学家Richard Silberstein博士于9月11~22日在我站和湛江工作。
☆ 作为“中国土壤生物演化及安全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的监测基地之一,我站全力配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林英华的客座研究工作。10月26日~11月2日,林博士已第二次来我站工作。为支持该项客座研究工作的开展,我站配备了相应的研究队伍,协助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鉴定工作,按计划林博士将每2个月来我站工作一次,每次7~10天。
△ 博士生尹光彩一直参与中俄合作的课题“流域生态监测与治理”,主要承担数学建模和翻译工作,该课题将延续到2004年。9月25日~10月20日她赴俄罗斯开展研究工作,其间参加了第10届国际生态学和土壤学大会,发表论文:The technologic systems and the model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urple-soil-covered hills in the middle of Hunan Province 。并参加了在俄罗斯科学院基础生物研究所举办的培训班,主题为“流域自然经济系统的功能模型”和“环境保护信息的生态监测”。
△ 10月28~30日,我站温达志副研陪同奥地利国家自然博物馆的两位专家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水体动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
△ 中国--新加坡合作项目“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良好,目前已顺利进入中期阶段,双方对合作情况感到满意。
△ 中国--新加坡合作的微生物实验室已经建成,双方共投资20多万元,现已开始运作。 中新加坡方黄亦存博士于10月10~21日和12月15~22日在保护区开展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工作。此期间,黄博士认真地制订计划,讨论方案,热情地向学生和助手介绍当前有关真菌研究工作的国际趋势和进展,传授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时间虽短,但工作成效显著,使该实验室的工作得以规范化地运行。
△ 12月10日,越南Can Gio 红树林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局局长Le Duc Tuan等一行9人,在保护区副局长黄忠良研究员陪同下,参观考察了鼎湖山保护区。
保 护 区 管 理
? 7月25日~8月3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叶万辉研究员、副局长黄忠良研究员参加了第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会上,叶万辉局长主持了“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指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的讨论,并就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管理,并如何用该理论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博得了与会者的普遍赞赏。两位在会议期间广泛联络各有条件保护区,宣传商讨建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取得了许多保护区的认同和支持。
? 9~10月,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叶万辉研究员、副局长黄忠良研究员等两次赴广西考察,为在广西(我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之一)建立恢复生态学站点作好前期工作。具体考察了贺州市村边风水林、河池市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前二处为特殊景观-喀斯特地貌森林,后者为保护良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商定了合作开展科研的意向。
? 10月,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叶万辉研究员、副局长黄忠良研究员等考察了南岭自然保护区,与南岭保护区负责人商谈了有关合作事宜,并作好了建立生物多样性永久样地和其它观测设施的规划,为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络作好前期工作。
科 普 活 动
l 生动有趣的夏令营、科普营活动
由我局公众教育部举办的“鼎湖山生态学夏令营”及与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举办“鼎湖山植物学夏令营”共七期,与香港中港联会共同举办“鼎湖山(亲子)生态科普营”二期,参加的营员共500多人。通过采用多媒体演示、野外考察、科普游戏、知识抢答及小论文评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让营员们在了解鼎湖山这颗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的同时,更加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
l 野外教学实习的天然博物馆
☺ 由我局公众教育部与广东药学院合作指导大学生野外教学实习共二批,学生约350人。在野外实习中,学生们惊叹鼎湖山植物的多样性,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 今年,共组织参加老鼎线野外教学实习团队500多个,学员1万人次以上。学员们在指导教师有组织地带领下走进大自然,在欣赏生态景观的同时,不仅增加了许多科普知识,还提高了环保意识,变成有意识的参与沿途一些环保行动。
l 图文并茂的科普宣传
新建高规格的科普宣传橱窗二个,结合“爱鸟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臭氧层日”、“世界动物日”及“广东省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出版《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众环境教育科普窗》共六期;制作用于科普宣传教育的胶印科普挂图5幅;编印了《老鼎线环境教育指南》宣传单;对部分特色植物制作了简易解说牌。
l 环保行动从你我做起
☺ 为贯彻执行国家经贸委《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精神,由我局公众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倡议书》已于本月送达辖区内各单位。我局餐厅实行逐步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计划;职工购物将会自觉选用新型可降解的绿色餐具、环保餐具及其包装的食品。
☺ 公众教育部对在保护区内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送午餐的个别现象,积极提出改用自备饭盒的建议,并及时得到对方的响应。此举,仅半年时间,鼎湖山就减少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14400个。
l 丰富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
10月1日,我园(局)与鼎湖山定位研究站联合举办了集歌舞、诗朗诵、武术表演,及寓爱国、团圆、娱乐、科普于一体的“庆祝国庆欢度中秋联欢晚会”取得圆满成功。本次活动,既丰富了职工文化娱乐生活,增进了园、局、站之间的凝聚力,又增加了职工的科普知识。
简 讯
◇ 6月,我所陈忠毅研究员、周国逸研究员共同指导培养的九九级博士学位研究生闫俊华同学,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在本专业的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专著1部,提前一年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我站另有两位硕士学位研究生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 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章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考核与评估办法(暂行)》的要求和有关程序,CERN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络办公室)今年首次组织对CERN各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2000年度的工作进行了考核。华南植物所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以总综合评分81.41分获得“2000年度CERN农田、草地、森林类生态站”考核第二名。
◇ 7月,保护区接收了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李炯、薛璟花等加入到鼎湖山定位站及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当中。
◇ 7月10~11日,我站博士生指导教师周国逸、叶万辉、黄忠良等同志在广州市番禺参加了由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和广州分院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博士生指导教师上岗培训班”。
◇ 7月29日~8月26日和10月10日~11月12日,我站闫俊华博士分别参加了两次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承办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培训班。
◇ 8月1日,我站周国逸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广东省“全省农业工作会议”。
◇ 9月15~25日,我站气象观测员孟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CERN数据质量管理培训班,学到了用新的软件处理自动观测的气象数据,有很大的收获。
◇ 10月19~20日,我站周国逸站长参加了国家科技部在延安组织召开的“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试点站)工作会议”,并代表我站接受了国家科技部授予的首批2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的牌匾。
◇ 10月26日~11月5日,为全面探讨鼎湖山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基于以前的长期定位观测,我站组织了大部分固定人员、研究生和客座人员共30来人的队伍对垂直植被带上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全面的多学科调查。其垂直地带性研究成果将在第九期《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反映出来。
◇ 我站周国逸研究员当选为“广东省林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 11月27日,华南植物所所长、党委书记彭少麟研究员、副所长周国逸研究员及所长助理王远球主任等来我园(局)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会议由周国逸副所长主持,并宣布园(局)领导调整情况:叶万辉同志调任所生态中心主任,不再担任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局长)职务。园(局)工作由莫江明常务副主任(常务副局长)全面主持,其他班子成员不变。之后,所领导听取了园(局)领导班子各成员的工作汇报。最后,彭所长对园(局)今后工作的开展发表了重要讲话。
◇ 12月3~8日,我局莫江明常务副局长、硕士研究生方运霆及唐旭利,参加了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持召开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莫江明副研究员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鼎湖区科技局和广东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始了鼎湖山植物多样性展示区内的茶果园的建设,新种6个优良品种茶苗共2万多株。其目标是办成优良茶种培育基地,从中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一方面使鼎湖山名山出名茶,另一方面在当地推广,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亦为科普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场地。
◎ 今年所外客座人员(不包括访问)共有8人共计6个多月,在我站从事客座研究工作。
◎ 我站现有固定人员12人,平均年龄34岁,副高职称以上占58.3%,具博士学位占41.6%,有三名博士导师;流动人员23人(博士生12人,硕士生11人),辅助人员4名,返聘人员2名,客座研究员11人。鼎湖山站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平均年龄39岁;硕士生导师3人,平均年龄36岁。2001年度博士毕业生1人,硕士毕业生2人。
◎ 站区自动气象辐射观测:我站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观测指标的要求,认真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由于鼎湖山站地处雷区,又高温高湿,环境恶劣,仪器在4-9份频繁遭受雷击。我站的自动气象仪器总共三套,两套备份主机,安装于97年11月份,至今刚好4年,仪器在这4年的风风雨雨和雷击中,曾遭受三十几次近于毁灭性的雷击,经过无数次的维修和抢救,目前有两套完全正常工作(现在没有雷击),但2001年自动站只采集了28个月的数据(实际应是36个月数据),因此我站正在筹备安装避雷系统,希望能将雷击的影响减至最低,减少设备的维修,确保数据的完整。
2001年新增在研(项目表
序 号 |
项 目 来 源 |
项 目 名 称 |
主持人 |
时间 |
经费 (万元) |
1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专题 |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界面反应过程及其 机理研究 |
彭少麟 周国逸 |
2001- 2003 |
66 |
2 |
广东省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 |
酸沉降下铝离子迁移和某些元素浓度变化对 广东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周国逸 |
2001- 2003 |
15 |
3 |
广东省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 |
区域大气污染的毒害机理与环境修复途径 |
温达志 |
2001- 2003 |
18 |
4 |
中国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专款项目 |
华南植物研究所信息源点数据库建设 |
叶万辉 张倩媚 |
2001- 2003 |
5 |
5 |
中科院海外合作项目 |
用TOPOG方法对南亚热带生态脆弱区水热 环境的应用 |
周国逸 王应平 |
2001- 2003 |
40 |
6 |
广东省林业厅合作项目 |
利用3S技术建立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新体系 |
张倩媚 任 海 |
2001- 2003 |
20 |
7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华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水的机制及防洪 减灾效益研究 |
周国逸 |
2002- 2004 |
15 |
8 |
地方合作项目 |
城市优良树种选育及其应用研究(第二阶段) |
孔国辉 张德强 |
2002- 2004 |
12 |
9 |
广东省科委攻关项目 |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及其防除” |
叶万辉 黄忠良 |
2001- 2004 |
16 |
10 |
中新合作项目 |
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 |
叶万辉 黄忠良 |
2001- 2004 |
US$10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重要农林业土地类型N2O 排放研究 |
李志安 温达志 |
2002- 2004 |
18 |
12 |
中科院研究生科学与社会实践 资助专项 |
酸化土壤恢复研究 |
刘菊秀 |
2001- 2003 |
1 |
参与编写的专著 1部:
张德强、丁明懋、邓南荣,广东省退化坡地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潜力,彭少麟主编《广东省退化坡地农业综合利用与绿色食品生产》第十三章,广东科技出版社,157-181
SCI刊物 1篇
Zhou Guo-yi、J.D. Morris、J.H. Yan、Z.Y. Yu、S.L.Peng,hydrological impacts of reafforestation with eucalyptus and indigenous species: a case study in South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5741:1-14
国内核心刊物论文16篇
1、 刘菊秀、周国逸、温达志、褚国伟,酸沉降影响下广东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特征,农业环境保护,20(4):231-234
2、 闫俊华、周国逸、陈忠毅,鼎湖山人工松林生态系统蒸散力及计算方法的比较,生态学杂志,20(1):5-8
3、 闫俊华、周国逸、黄忠良,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蒸散研究,林业科学, 37(1):37-45
4、 闫俊华、周国逸等,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对比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12(4):509-512
5、 莫江明、彭少鳞、方运霆、郁梦德、孔国辉、张佑昌,鼎湖山马尾松针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21(3):492-497
6、 莫江明、孔国辉、Sandra Brown、方运霆、张佑昌,鼎湖山马尾松林凋落物及其对人类干扰反响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5(6):656-664
7、 温达志、叶万辉、林植芳、孔国辉、孙梓健,全光和遮阴下两种亚热带木本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9(3):248-255
8、 梁晓东、叶万辉,美国对入侵种的管理对策,生物多样性, 9(1):90-94
9、 梁晓东、叶万辉、蚁伟民,林窗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学杂志, 20(5):64-68
10、 刘菊秀,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生态学杂志,2002,
11、 刘菊秀、张德强、周国逸等,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2,
12、 周国逸、闫俊华,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生态学报,2002,
13、 Wen Dazhi、Zhou Guoyi、Zhang Deqiang、Wei Ping、Zhang Qianmei、Kong Guohui,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HE LOWER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A MAB RESERVE OF CHINA — (i) Vegetation Biomass, Tree Mortality, Coarse Woody Debris Storage and Litter Dynamics,J.trop.Subtrop.Bot.,2002, 10:xx-xx.
14、 易俗、黄忠良、欧阳学军,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层间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生物多样性,2:
15、 黄忠良、彭少麟、易俗,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幼苗定居的主要因素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9)2:123-128
16、 Patric Indergram、Huang Zhongliang,A new species of Mycrofunger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Mycoscience,42:187-191
一般刊物论文3篇
1、 刘菊秀、余清发、褚国伟、周国逸、温达志,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PH值动态变化,土壤与环境,10(1):39-41
2、 任海、李萍、周厚诚、张倩媚,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科学,20(1-2):60-64
3、 黄忠良、叶万辉,加强专类园建设,提高鼎湖山树木园的各项功能,中国植物园,6。
会议论文6篇
1. 周国逸,中国大陆水资源量现状及其分析,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论文集,1-8
2. 温达志、周国逸、张德强、刘菊秀、张倩媚、褚国伟,南亚热带酸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分析,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论文集,31
3. 张德强、叶万辉、周国逸,鼎湖山季风常绿阔时林林隙生境变化的局部性与偏向性研究,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论文集,34
4. 闫俊华、周国逸、张德强、张倩媚、黄忠良,鼎湖山几类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内降水过程,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论文集,35
5. 黄忠良,鼎湖山森林水文效应,海峡两岸森林水文学与集水区持续经营论文集,36
6. 黄忠良,中科院植物园创新工程---一项划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中国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
|
|
|
≈≈≈≈≈≈≈≈≈≈≈≈≈≈≈≈≈≈≈≈≈≈≈≈≈≈≈≈≈≈≈≈≈≈≈≈≈≈≈≈≈≈≈≈≈≈≈≈≈≈≈≈≈≈≈≈≈≈≈≈≈≈≈≈≈≈≈≈≈≈≈≈
编辑:张倩媚 校审:周国逸
地址:510650 广州市乐意居华南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
电话及传真:020-85232615 E-mail: qm-z@scib.ac.cn
网址:http://www.scib.ac.cn/dhs
站址:526070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树木园
电话:0758-2621116,2621187,2624419 传真:0758-262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