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鼎湖山站提出利用根际工程来构建应对粮食安全危机和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作者: 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 2025-06-30

基于土壤健康与气候韧性是全球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问题,鼎湖山站发表综述文章,提出把根际工程作为应对全球变化下粮食系统多重挑战的解决方案。传统的单一农业种植模式依赖大量化肥和杀虫剂的投入导致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损害长期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根际工程通过整合植物遗传学、微生物群落调控和核酸技术创新(包括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来重构植物-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变革性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助于养分获取、碳固存、病原体抑制和污染物去除。

该综述通过对比自然根际与工程化根际特征,并融合跨学科的见解,揭示了同时改造根系性状与微生物群落的实践潜力(图1)。通过优化互作,根际工程可支撑有弹性的作物系统,使其能够应对CO₂浓度升高、氮沉降、气温上升及降水异常等气候胁迫因子(图2)。这一集成框架可同步实现作物生产力提升、植物保护强化及环境修复优化,为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性提供了一条可拓展的途径。该论文的一个关键结论是,当微生物技术创新与宿主植物基因型优化相结合时,根基工程可以显著增强养分循环和碳封存,特别是在退化和气候敏感的土壤中。文章强调,基于CRISPR基因编辑、RNA干扰及宏基因组引导工程等核酸技术手段,可实现对根际功能的精准调控,为作物可持续改良开辟新路径。此外,该研究呼吁决策和研究机构优先支持以下关键领域:开展田间尺度技术验证、制定生物安全规程以及将根际设计理念融入更广泛的农业生态实践。

该研究强调未来发展应超越传统投入密集型的农业模式,转向基于生态原理与分子创新的生物智能系统。根际工程的提出不仅是在概念上有突破性进展,更为应对21世纪农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一种可应用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相关结果以“Advancing crop resilience through nucleic acid innovations: rhizosphere engineering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adaptation”为题,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2024=8.5)。鼎湖山站博士后Qudsia Saeed 和Adnan Mustafa为共同第一作者,鲁显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3194

图1 根际工程优化植物-微生物-土壤交互界面示意图

图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以及根际工程在‌缓解土壤-植物-环境系统冲击‌中的作用机制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hf@cern.ac.cn TEL:020-372526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