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植被地图
在北回归线的荒漠带上
有一片神奇的绿洲
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绿色宝石
这里就是位于广东的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
更是中国生态文明的象征
在这里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扎根鼎湖山
通过一代代的坚守与传承
在守护这颗绿宝石的道路上
不断前行
今天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
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下称“鼎湖山站”)
见证“守护者”的力量
坚守
“其实我1999年就来这个站(鼎湖山站),这个站培养了我,我也接触了各类的科学家,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有台站的情怀,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坚守。”现任鼎湖山站站长的刘菊秀回忆起在鼎湖山站的点滴,深感自豪。
1956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成立,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在此启航。1978年,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正式建站,开启了监测研究的历程。
刘菊秀介绍,鼎湖山站有6个常驻的监测人员,由于需要经常上山,遭遇野猪等危险的事时有发生。
“监测工作真的非常不容易。”刘菊秀回忆,当时,台站正在建设一个增温平台的实验样地,要把山下的物资材料,运到海拔600米的地方,为了提升效率便请马帮帮忙。在运输过程中,有一匹马差点要掉下坡,队伍中的一位监测人员为了避免损失便要去把马拉住,结果自己掉下坡去,此后在医院躺了十多天。
监测工作如此艰辛,甚至有生命危险,值得吗?他们的答案是,值得。
“守护国家的碳排放权,实际上就是守护我们国家的发展权。”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闫俊华坚定地说道。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监测中,鼎湖山站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数据,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碳专项”成果的基础上,鼎湖山站团队持续开展“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研究,扩展我国陆表固碳空间,提升了陆表固碳份额。
传承
2006年,鼎湖山站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展示了成熟森林土壤能够固碳的重要结论。
“这些研究数据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收集了,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需要好几代科学家接力传承才能完成。”闫俊华感慨,对于碳循环这类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就需要科学家有坐“冷板凳”的毅力,有很多问题需要几代人接力完成。
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这样的优良传统,如今依旧传承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年轻的研究员郑棉海是“碳中和”青年突击队的一员。这支由35岁以下青年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以中国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机制和服务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关键的科学问题,探索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潜力并进一步研发针对“碳中和”的森林固碳增汇的关键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国家“双碳”战略的需求。
在他看来,如今取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引领,也离不开新一代科学家的坚守和传承。
“青年科学家也要顶天立地。”在郑棉海心里,青年科学家既要勇于追求学术的高峰,要紧跟时代的学科前沿;也要把自己的科学研究跟国家的需求,以及地方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前行
在华南植物园“碳专项”样品保存室内,保存了7800多个样地的样品,包括植物、土壤约15万份,这些数字背后,是鼎湖山站一代代工作人员跋山涉水,夜以继日奋斗的写照,为奔赴下一个征程架桥铺路。
“鼎湖山不仅是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还是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站,同时也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不论是研究价值还是观赏价值都相当有代表性。”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魏平介绍,鼎湖山在近70年的发展中,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面旗帜。
“鼎湖山的未来不仅仅靠科研人员守护。”在刘菊秀眼里,鼎湖山的每个人,每个陪伴着鼎湖山,保护着鼎湖山的人,都是这颗绿宝石的守护者。
他们有常年坚守在山野林间的监测人员,有为防止灾害而尽职巡山的护林员,有传播绿色理念的科普人员,有维护鼎湖山旅游区秩序的工作人员,有热爱自然守护自然的志愿者们,还有不断投身于自然保护和研究事业的青年和学生们……
在鼎湖山,所有人众志成城,为守护这颗绿宝石、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共同努力。
鼎湖山深处,故事仍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