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9日,中国科学院组织举办2025走进中国科学院·鼎湖山记者行活动。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约40名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我国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了解自1956年成立以来,鼎湖山保护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研究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体验鼎湖山这一“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和“物种基因库”的魅力。
1978年,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在鼎湖山保护区建站。
“鼎湖山站长期聚焦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演变规律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鼎湖山站站长、研究员刘菊秀介绍,2006年,鼎湖山站研究团队发现存在时间超过400年的成熟森林的土壤仍然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该发现被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杂志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4年,依托鼎湖山站研究团队完成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其环境响应机制》再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陆表固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也是各国围绕《京都议定书》进行博弈的焦点。鼎湖山站团队成员这一研究成果,从实践上扩展了我国陆表固碳空间并提升了陆表固碳份额,从而为我国争取更多碳排放权,为我国环境主题外交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菊秀告诉记者,目前,鼎湖山站正在打造华南地区“天空地一体化”立体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完善和发展华南地区“多要素—多界面—多介质—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的联网协同观测体系,全面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监测,引领大数据驱动下的生态学科研模式,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三区四带”生态屏障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鼎湖山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数量维持稳定或增加明显,其中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面积由建保护区之初的1900多亩,增加至当前的3300多亩,增长超70%。鼎湖山新物种和新记录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有新物种57种、新记录种300余种,几乎每年都有新物种发现或新记录种产生,还拍摄到了30多年未见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的影像证据。以鼎湖山采集的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有44个物种以“鼎湖”命名,如鼎湖后蕊
鼎湖杜鹃。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保护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区内的优质水资源促进了地方饮用水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同时,鼎湖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统计,在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鼎湖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7.5万人次,同比增长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