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全球变化生态学团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方向的实验室里,一箱箱摆放整齐的土壤与植物样本,静静诉说着鼎湖山的故事。这些样本记载着过去20年来广东省鼎湖山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承载着郑棉海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
图为土壤和植物样品库。受访者供图
1989年出生的郑棉海,如今身兼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方向负责人和“碳中和”青年突击队骨干的双重身份。在森林生态学和碳氮生物地球化学等领域,他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钻研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绩,为“绿美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的青年力量。
图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碳中和”青年突击队成员。受访者供图
学途深耕,初涉科研之路
2008年,郑棉海考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12年毕业后,他怀着对科研的无限憧憬,来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继续深造,开启了一段更为深入的科研探索之旅。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郑棉海加入了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团队。从此,他们团队成员开启了在肇庆鼎湖山、江门鹤山等广东省内试验样地之间的“两点一线”生活。他们频繁穿梭于山林之间,风里来雨里去,长期专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索。
图为郑棉海在野外钻土取土。受访者供图
在这段日子里,科研工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野外采样,还是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实验研究,都考验着郑棉海及其团队成员的意志。然而,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渐浮现,那种收获的喜悦又让郑棉海坚定地扎根在这片科研的土壤里。
学术进阶,科研成果涌现
在华南植物园的8年时间里,郑棉海如同一位执着的耕耘者,先后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资助,继续博士后深造。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两次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一系列荣誉奖励。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并不满足于国内的学习资源,还曾赴美深造,学习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理念。
2020年,年仅31岁的郑棉海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2022年,他更是成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方向最年轻的负责人,同时加入“碳中和”青年突击队。2025年,他晋升为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他和他们团队成员通过十多年研究,发现长期氮沉降减少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在这里,他与“碳中和”青年突击队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携手共进,立足中国南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碳中和机理研究,为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为郑棉海在野外测定土壤电导率和含水率。受访者供图
科研态度,严谨细致坚守
“生态学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科研成果可能无法很快实现技术转化和短期效益,所以科研人员需要有耐心、有热情。”郑棉海深知这一点,他扎根生态学基础研究十余年,始终一丝不苟,深耕在科学研究的一线。
每天早晨不到八点,他就骑着电单车来到华南植物园的科研区域,开启一天的工作。这样的作息,多年来从未改变。
“郑老师经常是我们课题组最早到的,周末也经常加班。”他的学生说。郑棉海对待科研工作严谨认真,从实验设计到样品采集,从数据分析到结论得出,从论文撰写到文章发表,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控。
图为土壤微生物固氮培养实验。受访者供图
他和学生们身上穿的白大褂上,多处因试剂喷溅而留下污渍。不仅如此,郑棉海说,做生态学野外研究的迷彩服看上去也比较“脏”,每次野外采样回来就一身是土。然而,在这看似普通的表象下,却藏着一颗对待科研工作朴素诚挚的心。正是这份信念,让他们耐得住艰苦和寂寞,深耕于生态基础研究一线。
挫折磨砺,探索真理之路
郑棉海常告诫学生,实验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要养成多思考、多观察的习惯,沉下心去阅读文献、重复实验,这样才能做好研究。”他回忆起研究生时期开展的有关土壤微生物固氮的培养实验,当时他参考文献描述的方法在鼎湖山开展研究,却发现得出的结果与理论并不相符。
图为郑棉海指导研究生。受访者供图
面对这一挫折,郑棉海没有气馁,而是经过反复多次思考和验证,最终找到了解释这种“异常”现象背后机理的答案,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学领域经典期刊《
责任担当,践行环保理念
在长期的工作中,郑棉海对生态环境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责任感。对他来说,保护生态环境已然成为一种习惯。“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周末有空时,他会带着家人小孩一同来到华南植物园踏青,在游园的过程中,为孩子科普自然生态知识,培养孩子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在广东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郑棉海认为我们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广绿色能源,同时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促进植被对大气污染的过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长期观测和研究。
郑棉海告诉记者,他希望自己能为下一代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为未来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绿美广东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