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华南植物园老科学家故事
作者: 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 2022-11-02

以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为契机,以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根植华南•家国天下”党员主题教育基地为平台,认真梳理、讲好科学家在中国植物学研究、植物就地保护及迁地保护、沿海及丘陵地带生态恢复,服务国家与人民的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形成以“爱国、创新、奋斗”为特色的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华南植物园整理了几位老科学家的故事。


1.园艺中心

华南植物园的拓荒者——何椿年

何椿年(1906-1968),广东南海人,副研究员,植物分类学家。他是筹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的主要负责人,甄选园址,仔细规划和认真设计,事事亲力亲为,并组织引种了大量植物种类,他在建设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56年,何椿年带领2位助手和20名工人进驻龙眼洞,修筑道路,开垦苗圃,开始建园工作。他组织采集队并带队前往海南、广西和广东等地采集种苗,设法向爱国华侨收集珍贵的种苗,将收集回来的植物视为珍宝。种子怎么处理,苗木怎么种植,种在哪里,他都事无巨细,自己安排。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华南植物园初步建成了蕨类植物荫棚、兰科植物荫棚、植物分类区、孑遗植物区、棕榈区、松柏区等,引种植物达4000余种。

图1.1956年,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前合影,

由右至左为何椿年、陈焕镛、侯过、黄维炎、黄吉祥

 

图2.1957年,何椿年(二排左二)带队在从化三角山采集标本



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及鼎湖山站

“谁要进山砍树,就先砍了我!”——黄吉祥

黄吉祥(1918-2008),河北青县人,中共党员,曾任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曾参加辽沈战役。1967年岁末,鼎湖山附近的200多名村民冲卡要伐木。黄吉祥吼道:“都给我停下来!这个保护区是中央领导下过批示的,这里的树,谁也不能碰,我是奉命保护这里的。你们想砍保护区的树绝对不行”。他一跃而起,站到一块大石上,拍拍腰上的手枪,用浓浓河北口音的普通话慷慨陈言:“这些树是国家财产,今天谁敢硬来,我就先打断他的腿!谁要进山砍树,就先砍了我!国民党反动派都奈何不了我,老子今天倒要看看,会不会死在自己人手里!”村民们为他战斗英雄身份和慷慨气势所震慑,不敢有所行动。这片珍贵的林子在保护区职工团结一心、寸步不让的努力下,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图3.黄吉祥         图4.1980年,黄吉祥(左一)、丁广奇(右一)接待刘铸晋教授夫妇


默默耕耘的“开荒牛”——何绍颐

何绍颐(1919-1996),广东番禺人,九三学社社员,研究员,知名植物生态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他对研究所生态定位站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他说过“地植物学的研究基本资料要从当地去收集,华南植被具有它较突出的特点,国内还未有人去系统研究过,外国人更摸不到底,必需自己有创造性地去研究才成”,他领导创建了地植物学研究室,成为生态中心的前身。

小良站的热带森林恢复和鹤山站南亚热带森林恢复试验的初始实践,开创了华南植物研究所生态学从描述性研究引向实验性研究的先河。

1959年,他选定湛江市电白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潭巴公社丘陵台地作为试验研究基地,在寸草不生的光板地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与当地协作开展水土流失地区植被重建的定位试验,该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展恢复生态学的野外台站。1978年他还建立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84年规划建设中科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他始终以“开荒牛”的形象,为生态学的发展筹划着、耕耘着、奉献着。

图5.1980年,何绍颐(右一)、王铸豪(左一)向来访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B生态专家布鲁尼教授(中)介绍情况

图6.1980年,何绍颐、陈封怀、李康寿、黄吉祥在鼎湖山树木园(由左至右)


3. 鹤山站

“扎根红壤,植被恢复”定位研究的先行者——余作岳

余作岳(1931-2018),广东台山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第二、三届委员,研究员,知名植物生态学家。他是我国生态恢复定位研究的先行者之一,1984年建立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开创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先河。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野外定位观测研究,扎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探讨丘陵荒山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提出的退化地区植被恢复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恢复生态学研究专著《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为我国恢复生态学研究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正如1987年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题词所述“常说的‘自然’灾害,大部分由于毁林造成,历史与现实的教训很多,应永远引为鉴戒,林业科研要为此做出更多的贡献”。余作岳研究员就是其中作出贡献的杰出代表。

图7.鹤林亭(亭中亭)见证鹤山站植被恢复历史

(左图右一及右图前排右一为余作岳)


4.小良站

华南沿海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先行者——余作岳

余作岳(1931-2018),广东台山人,研究员,知名生态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他是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首任站长,该站是我国最早开展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野外台站之一。余作岳研究员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与茂名市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人员一道,在面积达23.25 公顷地表植被尽失、水土流失达百年之久的一片片“黄水秃山”中开展“植被改造自然”的研究。在这些光裸地上进行植被恢复试验,建立了人工林示范样板,成功地将极度退化的“黄水秃山”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绿水青山”,竖起我国生态恢复的一面旗帜。

图8.余作岳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前排左一)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hf@cern.ac.cn TEL:020-372526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