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鼎湖山站与保护区成果简介(20220908版本)
作者: 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 2022-09-08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果简介

中科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于1978年建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中科院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隶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现为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第 17 号定位站,中国通量网成员,中科院大气本底观测网成员,国际氮沉降观测网成员。2006—2015 年连续3 次被评为(CERN)五年综合评估优秀野外站,2019 年被国家科技部 CNERN 评为优秀野外站;2019 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在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过程、森林水文与生态水文学等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国内外知名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综合研究基地。

建站以来,在国内外科学期刊已累计发表研究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专利授权约30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20多项。自进入国家试点站(1999 年)以来,发表论文 1000 多篇,其中 SCI 论文 500 多篇;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3 项,联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3 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0多 项。定位站已培养博士、硕士各70多人;现有博士后1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8人。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并阐述其机理,论证全球“碳失汇”的可能去向和天然林保护的必要性,为国家气候谈判提供科学分析和数据支撑。

2. 发现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变化趋势并阐述其机理,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决策提供支撑,为该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改造、维护提供支撑。

3.发现气候与地表覆盖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的全球模式,给出适合植被恢复且不损害水资源的空间区域。

4.承担战略先导性科技专项课题,从点到面,阐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与潜力,并于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展示成果。重要成果阐明了国家尺度上森林、草地、灌丛碳密度随气候变化的空间格局,证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尚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5.发现气候变暖对常绿阔叶林树木功能有严重影响,但增温有利于常绿阔叶林氮保持而不是普遍观点认为的氮损失,同时增温在短期可以缓解亚热带森林潜在的磷缺乏,为区域森林管理部门提供科技支撑。

6.发现“富氮”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可以通过提升自身蒸腾能力促进养分吸收,以适应过量氮沉降来维持养分平衡。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果简介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野生生物物种。经过66年的精心保护,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保存有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溪边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灌丛、山地常绿灌草丛等8种天然森林植被类型,为科学研究森林植被的演替演化提供了天然试验平台。其中,主要保护对象——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保护历史的原始森林,它的面积持续扩大,从建立保护区时的1900多亩增至当前的3300亩,增长约70%。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不仅如此,鼎湖山还被誉为“物种宝库”和“物种基因库”。保护区记录有高等植物2291种,其中就地保护的野生高等植物1778种,占广东省野生高等植物种数的近1/3;另有迁地保护植物513种。有兽类43种,占广东省兽类种数的1/3;有鸟类270种、爬行类54种、两栖类23种,分别占广东省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数的46%、26%、31%;有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大型真菌种数的70%;有鱼类25种、已鉴定的昆虫71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动物分别有68种和6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7种。以鼎湖山采集的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包括植物 63 种、动物 68 种、菌物 71 种,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新物种17.8种。此外,还有44个物种以“鼎湖”命名,如鼎湖后蕊苣苔、鼎湖杜鹃、鼎湖黑丽金龟等。

近年来的科研监测,发现新纪录野生动物59种,包括哺乳纲1种、鸟纲10种、爬行类3种、昆虫纲44种和唇足纲1种。通过红外相机监测,还拍摄到了30多年未见的中华穿山甲影像资料。发现菌物界新种21种,包括鼎湖水乳菇等,发现细菌等生物新种36种,包括鼎湖酸球菌等。

保护区成立60多年来,累计发表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或科研平台的学术论文2300余篇,包括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出版专著20多部,部分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6 年,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受到国务院七部委表彰,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13 年,再次受到国务院七部委表彰,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5 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 年,鼎湖山获“广东最美森林”荣誉称号;2021 年,被评为“广东最美森林旅游目的地”。

保护区作为广东重要的科普基地,是“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1998)、“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2002)、“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3)、“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2020)、“国家第五批自然学校试点单位”(2021)、“中国生态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这也是肇庆地区首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年来,围绕课程设计多元化引导宣教内容多元化发展方向,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科研成果和自然保护区为素材,开发各类型的课程,每年接纳近万名学生。开展有观鸟体验营,森林探秘、自然拾荒等冬夏令营系列研学活动,并在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具有较广泛影响力。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hf@cern.ac.cn TEL:020-372526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