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鼎湖山之窗第 3 卷 第4期-2000年
作者: 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 2022-07-12


 第3    4期                             2000年1230日

 

             总结与创新

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着大地,使我们的生活更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我们作为生态工作者,担负着历史的重任,为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创新,更好地发扬光大。

 

 

 研究方向与项目

针对我站的研究对象主要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和在恢复生态学研究上属于顶极阶段这样一个特点,19992000年期间,我站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公益林补偿理论与实践,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生态系统保育机制的研究方向上,并应用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辟了新的研究内容,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创新性结论

   1、提出了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限制因子理论,水热环境在季节上的不配合性导致了退化生态系统在雨季潜在的水土流失和干季高温少雨条件下形成的严酷生境,限制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就从功能上部分地阐明了为什么这个地区的顶极生态系统破坏后难以恢复—这个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

    2、在国际国内率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开展了大气降水动能、林冠穿透水水滴动能变化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及其对地表侵蚀的影响,保持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针对本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提出了先锋树种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是否易于成活与改良土壤,而且,要考虑其在成活与成林后的冠层结构是否会加大大气降水对林地地表的冲刷作用问题,这就从理论上大大深化了恢复生态学的学说, 此成果将作为水土保持教科书中一个新的内容。

    3、从水量平衡、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南亚热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既具最大稳定性的潜力,又具有最大脆弱性的潜力,这就从功能的角度探讨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形成的机制问题及其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难以恢复的问题。

    4、通过对鼎湖山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营养主要储存于植物中,而非土壤部分,因此,植被一旦破坏殆尽,养分将大量流失,加之该地区土壤层较薄,土壤酸化较为严重,水热配合极为不均,这就大大增加植被恢复的难度。

    5、首次提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能量结构与能量流动评估体系,南亚热带森林能量趋向于平衡态时,土壤能量会出现有透支的波动,能量现存量的积累和生物量年增量的积累是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发育和演替的结果,只有能量现存量和生物量年增量达到一定水平,形成较多的能量贮存和较强的能流,才会形成较多的空间结构,群落才具有更大的抗逆性,才能维持群落愈来愈复杂的结构。

 

 

1、体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

鼎湖山站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如何使自然保护区对物种资源的保护──这个主要工作与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陶冶人们爱好大自然,保护人类家园这样一个美好的情操,同时,也使保护区周围的人们脱贫致富等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始终是我站认真考虑的事情。为此,我们积极与周边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联系,将我站成为他们的环境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1999年,经与我站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次协商,中山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这是继广东省药学院后第2、3个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的大学。随后,仲凯农学院植保系、广州大学等单位也先后将我站作为教学实习基地,截至2000年,已将鼎湖山站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的单位已增加到17个,我站很多业务人员定期为学生举行讲座。

我们始终遵循按鼎湖山自然承载能力的原则,分期分批接待有序进行,每年轮流接受广东省中学生的环境培训任务,以达到宣传自然保护知识的效果。

由自然保护区发起,我站研究人员协助中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完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空气负离子与致病菌含量测定项目;在此基础上,广东省生态学会在鼎湖山挂上了广东省第一块生态教育示范点的牌子;同时,为配合1999年生态旅游年,广东省旅游局和广东省林业厅联合举办的“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导游培训班”在我站举行,我站孔国辉研究员和魏平副研究员在培训班上课。

 

2、加强人工马尾松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示范工作

针对广东省大面积的人工马尾松林,我站较早地开展了人工马尾松林的经营管理研究工作。在国家和广东省林业政策与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后,我们更加把注意力放在对提高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研究上。

就广东省目前存在大面积的马尾松人工纯林的现实,1999~2000年期间,我站对鼎湖山人工马尾松林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上,以适应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需要。

严格按照CERN的指标体系所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同时注意收集相关研究课题的数据。根据指标体系具体项目的有不同的观测频度,本站制订了各专业组每个季度按规定格式上报一次数据报表(土壤化学指标与CERN同步),由数据管理员录入信息系统数据库。本站除完成CERN指标体系规定的项目外,还着重对鼎湖山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编,整理出100多个数据集,大大丰富了本站的数据积累,这些数据的大部分文档可通过本站网页www.scib.ac.cn/dhs查询得到。到目前为止,本站已整理数据200多项,数据量39兆。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采用双重控制,各专业组的观测数据(包括分析数据)由专业组负责人把关,最后汇总由一名副站长负责控制,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管理方面,鼎湖山站按动物、微生物、植被、水文、土壤、气象、管理工作等7个库设计,共有103项内容。

◎ 我站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8人,构成了一个创新能力较高的流动人员队伍。2000年度毕业硕士研究生1人。

◎ 今年所外客座人员(不包括访问)共有40人月在我站从事客座研究工作,其中外籍人员7人,共工作16人月。

    ◎ 站区自动气象辐射观测:19992000年度有3个月因为仪器维修的延误而无法采集数据,其他运转基本正常。小气候观测运转基本正常,但维修工作量日益扩大。

    ◎ 本年度我站人员参与项目:华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周国逸研究员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称号

 

2000年鼎湖山站新增项目(9项)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叶万辉,2000-

2. 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青年基金10-00-208,鼎湖山站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张倩媚,200007-200207

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90762),广东省森林植物与土壤对大气酸沉降的敏感性分析,温达志,2000-2002

4.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叶万辉、黄忠良,2000-2002

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几类主要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受人为活动及全球变化影响的模拟及不同生态尺度的模型研究,周国逸,2000-2002

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第3课题,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课题3:生物入侵的生态学效应与生态安全,叶万辉,2000-2005

7.   地方合作项目:城市优良树种选育及其应用研究(第一阶段)。孔国辉,张德强,2000-2001

8. 广东省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区域大气污染的毒害机理与环境修复途径。温达志2000-2003年。

9.   广东省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酸沉降下铝离子迁移和某些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对广东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周国逸,2000-2003年。

 

2000年鼎湖山站出版物

专著1部:

1 周国逸,闫俊华编著. 2000,生态公益林补偿理论与实践. 北京,气象出版社

 

SCI刊物论文2篇

2 侯爱敏 彭少麟 周国逸 温达志,2000,通过树木年轮d13C重建CO2浓度的可靠性,科学通报,45(13):1451-1456

3 Hou AaiminPeng ShaolinZhou GuoyiWen Dazhi.2000.Re-exa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ree-ring isotope ratio as a historical CO2 prox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23)

 

国内核心刊物论文27篇

4 丁明懋, 周国逸, 张德强, 温达志, 罗仲良, 李德明, 黄得光.2000,曲江县种草养牛的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条件初探.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17-21

5 黄得光, 张德强, 周国逸, 温达志, 丁明懋,  罗仲良, 李德明. 2000,不同基肥处理退化坡地对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22-27

6 黄忠良,孔国辉,何道泉.2000,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生态学报,20(2):193-198

7 黄忠良,孔国辉,余清发,张志红.2000,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水文功能及其养分动态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4(2):157-161

8 黄忠良,曹洪麟,梁晓东,叶万辉,冯惠玲,蔡楚雄.2000,不同管理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2):131-138

9 黄忠良.2000,樟心蛾种群动态与植物群落结构及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生态学杂志,19(3)24-27

10 李德明, 罗仲良, 罗哲艮, 温福胜, 张德强, 丁明懋.2000,曲江县养牛业及其发展前景.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92-96

11 刘菊秀,温达志,周国逸.2000,广东鹤山酸雨地区针叶林与阔叶林降水化学特征.中国环境科学,20(3):198-202

12 刘菊秀.2000,酸沉降下铝毒对森林的影响(综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3):269-274

13 刘伟聪, 陈业明, 丁明懋, 周国逸, 张德强, 温达志, 罗仲良, 李德明, 黄得光.2000,曲江县的牧草生产及其与养牛业发展关系的研讨.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10-16

14 罗仲良, 伍时强, 温达志,段桂生, 杨桂芬, 温达志.2000,曲江县发展养牛业的组织机构,政策和管理.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85-88

15 莫江明,张德强,黄忠良,余清发,孔国辉.2000,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分配格局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3):

16 申卫军, 彭少麟,周国逸,林永标,任海.2000,鹤山丘陵草坡的水文特征及水量平衡.植物生态学报,24(2): 162168

17 温达志, 叶万辉, 冯惠玲, 蔡楚雄.2000,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及其伴生种基本光合特性的比较.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2): 139-146

18 温达志, 周国逸, 孔国辉, 郁梦德.2000,南亚热带酸雨地区植物,土壤与地表水现状的研究.生态学杂志,19(5):11-18

19 温达志, 周国逸, 张德强, 丁明懋, 刘菊秀, 黄得光, 罗仲良, 李德明.2000,禾本科牧草植物的结构,生长特点及其生理学基础.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77-84

20 温达志,张德强,周国逸,丁明懋,黄得光,罗仲良,李德明.2000,四种禾本科牧草植物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59-66

21 温达志,周国逸,张德强,丁明懋,黄得光,罗仲良,李德明.2000,四种禾本科牧草植物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67-76

22 张德强, 周国逸, 温达志, 丁明懋, 黄得光, 罗仲良, 李德明.2000,刈割频率对牧草越冬影响的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52-58

23 张德强, 周国逸, 温达志, 丁明懋, 黄得光, 罗仲良, 李德明.2000,刈割时间和次数对牧草生产性能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43-51

24 张德强,叶万辉等.2000,鼎湖山演替系列中代表性森林凋落物的研究.生态学报,6:938-944

25 张祥雄, 李沂强, 罗仲良, 张成养, 袁 斌,周国逸.2000,曲江县养牛业初见成效.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89-91

26 周国逸,闫俊华,申卫军,侯爱敏,余作岳,林永标.2000,马占相思人工林和果园地表径流规律的对比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4(4)451-458

27 周国逸,张德强, 温达志,丁明懋, 刘菊秀,黄得光.2000,割草对牧草分蘖萌发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28-34

28 周国逸, 温达志, 张德强,丁明懋, 刘菊秀.2000,收割次数对四种牧草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8(增刊III):35-42

29 闫俊华,周国逸.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小气候特征分析.2000,武汉植物学研究,18(5):397-404

30 刘菊秀,周国逸,温达志,褚国伟.酸沉降影响下广东陆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特征.农业环境保护(已接收)

 

一般刊物论文9篇

31 侯爱敏,彭少麟,周国逸.2000,树木年轮研究中的计算机辅助研究.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1(3):58

32 侯爱敏,彭少麟,周国逸.2000,研究历史植被变化的新途径.生态科学,19(3):4649

33 刘菊秀, 周国逸, 温达志.2000,广东鹤山陆地生态系统豆科树种林抗酸能力初探.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1(2):1-5

34 刘菊秀,余清发,褚国伟,周国逸,温达志. 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PH值动态变化.土壤与环境(已接收)

35 刘菊秀,周国逸,温达志. 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森林土壤交换性酸的研究.环境与开发(已接收)

36 闫俊华,屈家树,韦琴.2000,发展广东林业改善水资源环境.广东林业科技,16(2)38-41

37 闫俊华,申卫军,周国逸.2000,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对地表径逃亡者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6(3)6197-200

38 闫俊华,周国逸,陈忠毅.2000,鼎湖山三种演替群落与其土壤结构及某些水文效应耦合研究.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1(1)6-11

39 张倩媚,温达志,叶万辉,孔国辉,2000,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的探讨,生态科学,19(4):

 

会议论文4篇

40 闫俊华,周国逸.2000,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水文过程.中国青年学者山地科学与中国中西部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562

41 任海,张倩媚,彭少麟,唐小焱,2000,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讨班

42 彭少麟, 任海, 张倩媚, 唐小焱,2000,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讨班

43 Gouyi Zhou, Junhua Yan. Hydrological impacts if reafferestation with Eucalypts and indigenous species in Southern China. 200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est Ecosystem: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16

 

 

1. 927-104日,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叶万辉参加人事部“绿洲生态系统管理高级研讨班”赴新疆进行野外考察。

2. 109-10日,应周国逸站长之邀,中日美国际合作项目技术顾问暨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项目官员Walter.E.Parham博士及Linda C. Friedman博士对在我站开展的合作项目“鼎湖山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 进行了检查评估并对定位站进行了考察。外国专家对项目进展表示满意,对定位站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完善的科研设施以及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双方还就今后的合作事宜达成了初步意向。

3. 10月16-20日,由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承办的“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讨班在我所成功召开。我站大部分人员参加了该研讨班,其中站长周国逸研究员、张倩媚工程师、闫俊华博士分别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4. 10月23-26日,周国逸研究员去会同森林站参加他们的40周年站庆。

5. 1024-26日,我站博士研究生闫俊华同学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中国青年学者山地科学与中国中西部开发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水文学过程”的学术报告。

6. 1027日,加拿大农业部高层官员、农学家Bernia Sonntag在研究生侯爱敏等的陪同下视察了华南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工作。

7.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到华南植物研究所进行BRIM项目验收检查工作。作为本所数据源点之一的鼎湖山树木园,提供了鼎湖山动物、植物、微生物几个库的数据并做成了网上查询系统。顺利完成了任务,获得好评。欢迎各位到网上查询有关数据,http://www.scib.ac.cn/dhs/data/.

8. 111-2日,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安副局长一行14人来鼎湖山检查工作,对鼎湖山的资源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亲自提词“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先驱”。

9. 11月7日,我站全体人员全力以赴提交了cern验收总结报告。详尽地汇报了我站94年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0. 11月12-13日,张倩媚参加了在北京综合中心举办的“分布式数据管理培训班”,学习了Web server的原理及asp编程技术及数据库更新、检索等应用实例。

11. 1113-14日,叶万辉作为评审专家赴武汉进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特别支持费课题”评审,我所夏念和研究员和任海博士获得资助。

12. 1116日,叶万辉作为专家在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生物局方向性项目的评审。

13. 1120日,叶万辉在武汉参加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会议。

14. 11月21-24日,鼎湖山叶万辉、黄忠良、徐国良、张林艳、梁晓东、周霞等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

15. 11月23-25日,张倩媚参加了在广州地理研究所举办的,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雷达遥感技术农业应用”培训班,了解了国内外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掌握应用雷达遥感数据识别稻田与水稻估产的技术。

16. 11-12月份,本站在抓紧时间进行CERN监测数据的整理工作,严格按照监测手册的标准,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数据表格及规定了数据格式。

17. 1129日,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处郭正业处长等2人,对我站进行了考察访问,黄忠良研究员,及研究生侯爱敏,闫俊华,梁晓东等陪同。

18. 1130-31日,叶万辉作为专家参加广东省高教厅自然科学基金评审。

19. 126日,我所赵南先常务副所长、张征常务副处长、植物园陈海山副主任从英德专程莅临鼎湖山检查工作,先后参观了旧家属区房屋改造、老鼎路口有争议土地、塘峨岭规划园区、茶场(“宝鼎园”)、庆云寺执勤点扩建、统一门票收费口选址等地,并一一听取了叶万辉局长的汇报,对诸多问题,赵所长亦提出相应的指示。之后,在园会议室,叶万辉局长先将我局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的工作和单位内部情况向赵所长作了总体汇报,然后,各部门也作了补充汇报。赵所长首先肯定了成绩,亦提出几点要求:1、积极做好保护工作。2、把握好保护区的位置和发展方向。3、在新形势下,周边和外向工作应怎样做?对于以上几点,赵所长作了详细分析,对园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0. 126日,华南植物所周国逸副所长、张德强工程师专程来鼎湖山,探讨鼎湖山的科普宣传工作,以及多途径、多渠道争取科普教育经费的问题。

21. 128日,肇庆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总指挥长黄平方副市长、市林业局何镜才局长等一行10人在我局魏平副局长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鼎湖山老鼎沿线一带各护林防火执勤点的森林防火设施情况,在听取了有关意见后,黄副市长马上给予答复,并指示市府有关部门领导迅速解决。

22. 12月8日,广东省府外事办、宗教局及肇庆市府外事办、宗教局一行12人,陪同中日友好合作团进入老鼎一带拍摄有关《鉴真和尚》的电视连续剧情报节。

23. 1211日,我局保护部聘请肇庆市保安公司和鼎湖派出所干警,开始对全体护林保安员进行为期2周的岗位培训,之后,考试筛选,择优上岗。

24. 1212日,日本国驻广州总领事小原育夫先生在广东省环保局袁征局长的陪同下,参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我局叶万辉、黄忠良、魏平等领导向客人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陪同客人野外实地考察。

25. 12月14-1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在鹤山市举行的两院野外台站工作会议,有两院所属的五个研究所、17个野外试验台站的负责人参加,我站周国逸、张德强、黄忠良参加了此次会议。两院常务副院长彭少麟研究员、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处彭以祺处长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我站周国逸站长也在会上向兄弟台站介绍了鼎湖山站争取进入国家野外重点台站经验和今后的设想。

26. 12月15日,在所部标本馆会议室,赵南先常务副所长通报了我所知识创新工程方案内容、蚁伟民副书记介绍院创新工程单位评估方案,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工16人参加了会议。

27. 12月15日,我所重新任命我站新的领导班子,周国逸副所长仍兼任我站站长,张德强为副站长。

28. 12月16日,新疆分院副院长、工会主席阿帕尔.克里木一行4人在蚁伟民副书记的陪同下,来我局考察。

29. 12月17日,黄忠良副局长会见了来访鼎湖山的韩国Yeungnam大学KiJoohg Kim教授。

30. 12月21-25日,张倩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信息系统招标设备培训班,学习了软件地图数化之星digistar的基本使用方法。

31. 1223日,肇庆市政府在鼎湖山举行“宝鼎园”揭幕庆典活动,我所赵南先常务副所长、蚁伟民书记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庆典活动。仪式结束后,肇庆市郭海燕市长、陈端副市长设宴款待赵所长一行,席间双方领导共商鼎湖山保护大计。

32. 1229日-30日,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人事局副局长何岩研究员、生物局副局长康乐研究员,在赵南先常务副所长和蚁伟民书记的陪同下,访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对鼎湖山保护区下一步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510650  广州市乐意居华南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

电话及传真:020-87639415   E-mail: qm-z@scib.ac.cn

站址:526070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树木园

电话:0758-2621116,2621187,2624419      传真:0758-2623242

 

≈≈≈≈≈≈≈≈≈≈≈≈≈≈≈≈≈≈≈≈≈≈≈≈≈≈≈≈≈≈≈≈≈≈≈≈≈≈≈≈≈≈≈≈≈≈≈≈≈≈≈

编辑:张倩媚                                校审:周国逸  叶万辉  张德强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hf@cern.ac.cn TEL:020-372526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