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鼎湖山之窗第 1 卷 第1-2期-1998年
作者: 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 2022-06-10


1    1-2期             1998年630

  

  伴随着世界杯足球赛的隆隆战鼓,洋溢着明朗亲切的笑容,《鼎湖山之窗》开始与大家见面了。

  她是一个窗口,展示着我们在自然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她是一位使者,带着我们的信息与您交流,互勉互励。

  她是一朵鲜花,带着我们诚挚的祝福,为您的喜庆增添无比的欢乐。

  在此世纪交替的时刻,历史赋予我们更多重任。我们的地球家园正面临着诸多灾难,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奋斗。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历了四十二年的风风雨雨,跨过了无数的坎坎坷坷,逐步走向成熟,在自然保护的国际舞台上尽情展现着我国政府与人民对自然保护事业的努力与成就。伴随着我国野外定位研究工作的发展,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已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们依然在执着地追求,不倦地前进。

  我们坚信,在《鼎湖山之窗》的伴随下,她们将以更强劲的步伐,更潇洒的姿态,迈进二十一世纪。

   ~~~~~~~~~~~~~~~~~~~~~~~~~~~~~~~~~~~~~~~~~~~~~~~~~~~~~~~~~~~~~~~~~~~~~~~~~~~~~~~~~~


·信息·

中国科学院许智宏副院长来鼎湖山视察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教授于24日视察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详细询问了解鼎湖山的历史、现状和各项工作内容后,许副院长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旗帜”。许副院长进一步指出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科普基地,在科普教育、环境教育上大有可为。

 

中国科学院宏观生物处牛德水处长视察鼎湖山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宏观生物处牛德水处长、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王恢鹏研究员于222日视察了鼎湖山,对鼎湖山树木园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树木园的发展规划给予明确指示。牛处长指出:鼎湖山树木园应该充分利用位于保护区内的优势,积极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专类园建设,形成特色。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长第七次工作会议

      1998223日~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长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到会作重要讲话。陈副院长首先明确了各网络站的“国家需要、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需要、具有较长历史和基础”3个坐标定位和“建设、监测、研究、示范”4个核心任务。然后对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依托的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和特别支持项目的设计、组织、管理与实施等做了明确的指示。孙鸿烈院士对网络领导小组、科学委员会的职能等进行了说明,并对“九五”项目的制订和目标给予指示,强调应把示范、研究和监测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佟凤勤副局长视察鼎湖山

      1998327日-28日,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佟凤勤副局长视察鼎湖山,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鼎湖山树木园规划和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进行了重要指示,使鼎湖山做为科研、科普教育与宣传基地的整体设计与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台湾生态研究网络(TERN)代表团访问鼎湖山

      199841617日,以台湾生态研究网络负责人,台湾省林业试验所教授金恒镳先生为团长,由台湾东华大学副教授夏禹九先生、台湾科学委员会生物科学发展处研究员林敏雄先生和国际合作处专员李欣午女士组成的台湾生态研究网络代表团,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秘书长赵士洞教授和于振良博士的陪同下,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了友好访问。在访问期间,客人们认真听取了关于鼎湖山定位站的历史发展、研究成果和工作规划,并对试验地和固定观测样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鼎湖山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大量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鉴于台湾与鼎湖山相近的气候条件,双方就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开展合作研究等事宜达成意向。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学术秘书陆亚洲视察鼎湖山

      1998年422日,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学术秘书陆亚洲研究员、计财局龚望生研究员视察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鼎湖山定位站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未来工作重点,特别是争取进入中国科学院开放台站作了重要指示。陆亚洲研究员指出:鼎湖山的工作要统一规划,区、站、园在组织架构上必须三位一体,以建设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研究基地为目标。在争取进入开放站的规划上,不要仅局限于目前定位站的工作,而要将定位站、保护区和树木园的各项研究工作都纳入规划,使之成为综合的野外研究基地。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等联合开展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由香港嘉道理家族资助,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分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组成的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队于54日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 参加调查的英国生态学家John R. Fellowes Graham Reels 是第二次到鼎湖山考察。他们在接受有关新闻单位记者采访时说:鼎湖山的森林古老,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一个十分珍贵的保护区,亦是个难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的代表考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科技协会、广东省植物学会、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的代表于521日考察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名外国科学家和50多名国内科学家兴致勃勃地倾听了鼎湖山的基本情况介绍,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代表们赞扬了鼎湖山的自然保护功绩,高度评价了鼎湖山在植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价值。九十高龄的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美籍华人胡秀英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保护得这样完好的自然林,世界上也难找到几处。她每次来鼎湖山,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保护管理·

 

鼎湖山自然保护成绩显著

   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鼎湖山的自然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已连续三年没有发生火灾,保护区周围群众盗砍林木、偷猎动物以及偷采药材的案件越来越少。最近,根据新的形势,保护区管理人员订出了新的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保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违反有关条例人员给予了严肃处理,加强了巡逻,使保护效果更加显著。

 

生态旅游

  清明时节雨纷纷,鼎湖杜鹃花盛开,给鼎湖山的旅游淡季注入了活力。在杜鹃山上,游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既赞叹她铺就200多亩灿烂锦绣的恢弘气概,又领略她姹紫嫣红的色,仪态万方的容。为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特色,由中国科学院和鼎湖山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投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建设的杜鹃山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仅稍加修饰的自然景观。在天湖路口停车场,向前眺望,鸡笼山麓乔木状的杜鹃花团团簇簇,镶嵌在万绿丛中;低头俯视,碧波荡漾的新鼎湖畔,数万株杜鹃花从脚下漫盖至水边,观赏杜鹃花是鼎湖山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研动态·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和特别支持项目正式启动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依托的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和特别支持项目“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可持续性研究”于19984月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费600万元,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300万元。项目首席科学家为赵士洞研究员,第二负责人为欧阳华研究员。

  项目设置6个研究课题,除农田、森林、草地、水域生态系统分立为课题外,另设有信息系统和综合研究2个课题。鼎湖山站参加第2课题“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示范模式及其生产力形成机制和对气候的响应的研究”工作,该课题研究经费175万元,由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延晓东和本站叶万辉研究员共同主持。

 

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费课题启动

  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费课题属财政部资助、用于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专门项目计划。19984月,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费课题评审和审批完毕,我站叶万辉研究员获得资助。至此,我站已有2人获得此项资助(上年度我站周国逸研究员获得资助)

 

合作研究

  19985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Alex GuentherP. Greenberg博士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专家等与鼎湖山的科研人员一起,进行了“主要森林植物释放的气体”的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费课题“低层大气臭氧(氧化容量)变化及光环境的影响”(大气物理所主持)中的专题:“鼎湖山森林地区低层大气和植被综合观测实验研究系统”于19985月在鼎湖山启动。

 

  与澳大利亚国际合作项目“桉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的研究”立项,此顶目将从1999年上半年启动。


·短讯·

  为了适应新形势,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组成跨世纪的科研队伍,1998年36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任命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新领导班子为:名誉站长:孔国辉    站长:周国逸    副站长:叶万辉、黄忠良

  由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同编辑,主要反映鼎湖山“八五”期间科研成果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八集)即将出版发行。

  “鼎湖山植物名录”已编撰完成,即将交付印刷。 

 

问题讨论·

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

  最近生态系统管理已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那么生态系统管理是如何定义的,与我们过去开展的森林或草地的经营管理有何不同呢?“美国生态学会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报告”的定义是:生态系统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态关系和过程的充分认识,由明确目标所驱动的,以政策、条约和实践实施的,通过监测和研究给予完善的一种管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管理生态系统实现持续发展,因此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生态系统管理包括8个成分:(1)可持续性;(2)目标明确可行性;(3)生态模型可释性;(4)复杂性与关联性;(5)系统动态性;(6)时空广度性;(7)生态系统的人类组分性;(8)适应性与可说明性。 

生态系统管理与过去的森林和草地经营管理具有一定区别,首先是目标不同,生态系统管理变过去的“资源产出型”经营为“资源维持型”经营,设计时优先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资源利用与保护,明确未来要达到的结果,并可对其进行监测与检验。其次进一步依赖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关系与过程充分认识和理解。最后生态系统管理强调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承认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有能力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小资料·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树木园负责保护管理,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的保护区网,列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定为与南半球同纬度的澳大利亚昆士兰亚热带森林保护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姐妹站。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始建于1978年,199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研究网络(CERN) 29个定位站之一。

  鼎湖山作为保护、科研、科普基地,实行区、园、站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33 hm2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内。地处东经112°31¢112°34¢,北纬23°10¢23°11¢,区内完好保存着我国南亚热带的地带性森林植被,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1978年以前,鼎湖山以造林绿化、植被重建和植物资源调查、引种、繁殖为主。1978年建立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后,在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气侯、土壤、植被、动植物区系的全面调查基础上,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六五”-“八五”期间,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基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的专题研究工作,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基金课题等10余项。“九五”期间,承担中国科学院“九五”特别支持项目“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可持续性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主要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专题研究工作,主持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特别支持费项目2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广东省基金等课题5项。

  以报导鼎湖山研究成果为主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已连续出版了8集。至1997年底,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科研人员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330多篇。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扩展,鼎湖山已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保护区和定位站。近年来已接待了英、美、日、法、意、德、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芬兰、叙利亚、前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等17个国家的专家前来参观、考察。此外,与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学者也进行着频繁的交流,平均每年港、台地区学者来访近80人次。

鼎湖山以其独特自然地理条件、良好的科研基础,吸引大量的国外学者前来进行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史密斯研究院、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犹他大学生物系、蒲脱勒大学荷科布勒研究所、伊里诺斯大学森林系以及美国大气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格里费大学环境学院、亚查尔斯·史图特大学等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

  鼎湖山凭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奇特多姿的自然景观,加之交通便利,吸引着各方游客。据统计,鼎湖山每年有游客6080万人次;大中专教学实习学生300500人次;中小学生夏、冬令营300600人次。

  目前,鼎湖山不仅是生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基地,而且在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维护生态平衡、旅游、科普、教学等方面发挥着多功能的重要作用。

 

    

鼎湖山地址: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坑口鼎湖山树木园,邮码:电话:

所部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乐意居华南植物研究所,邮码:电话:437,电挂:

:周国逸:叶万辉:

~~~~~~~~~~~~~~~~~~~~~~~~~~~~~~~~~~~~~~~~~~~~~~~~~~~~~~~~~~~~~~~~~~~~~~~

辑:张倩媚、黄忠良、韦彩妙                                                                                                       审:孔国辉、叶万辉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hf@cern.ac.cn TEL:020-372526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